本版导读
陕南泉城——石泉(散文)
文/张教述
从西安出发,沿310国道,过沣峪口,前行263公里,即可抵达陕南泉城——石泉县。
石泉县始置于西魏废帝元年(即公元52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县城位于汉江和饶丰河交汇处下游,北枕巴山,南傍汉江,是一座充满着浓郁江南风格的小城。城南临江的一面,有一堵用石板、石条堆砌起来的,长约3公里,高约10——60米石墙。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坚不可摧的庇护着小城,避开一次又一次汉江特大洪峰的暴虐和洗劫。它的底部至江边的过渡带,则是一种红褐色的砂岩,其表层发育着和分布有十数条裂隙,从中涌出汩汩泉水。水质清冽,四时不涸:夏季,清凉宜人,沁人心脾;冬季,升腾起阵阵雾气。人们顺着裂隙,或凿石为井,便于水桶淘勺;或扩容为盆,用于洗衣、沐浴。斯泉水,福泽了一方水土,滋润了祖祖辈辈的小城居民,故县名石泉由此而来。
经过人工开凿的泉眼有两类:一类是饮用水井,呈坑状和水槽状两种。坑状水井大约2——4平方米,深约1.5米左右,有的如溪流汇集,有的常年生长着绿幽幽的青苔。时令季节,透过清澈见底的水面,偶尔可见鱼儿在其中畅游,恰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呈现眼前。水槽状水井,则是在一定坡度的岩石上,切出半人多高的平台,令泉水流径置放的水槽,滚落于水桶之内。另一类是洗衣、沐浴用的水盆。即在泉眼的四周,挖掘几条水槽分流,水槽上再开凿出圆形或椭圆的水坑。这样,即使多人在这里洗衣、擦澡,水质都不会相互污染和改变。
千百年来,小城的居民肩挑木桶,手挎衣篮,穿过石墙开的几处门楼、豁口、下百余级石条、石板铺就的台阶,来到泉水边。清晨,在这里,可碰三三两两的担水者,黄昏,水盆附近,又见到成群的姑娘、媳妇和婆婆,洗着衣服、谈笑风生。泉水,映出了小城一幅又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泉水,又构成了小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70年代初,小城有了自来水,泉水也仿佛风光不再了。但是,随着新的生活时尚的形成和旅游热的兴起,石泉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再度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重新焕发了青春,一度冷寂的泉水又热闹起来,汲水者,旅游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