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个下岗职工的真实故事——
穿越都市 走向农村
下岗职工蒋云蒋林兄弟,下岗不气馁。一年前,两兄弟一块儿来到了合阳县知堡乡,承包了那里的880多亩山坡,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垦荒造田、栽培果木,发展家庭农副业,用汗水铺洒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今年46岁的蒋云原是陕西钢厂的职工。在厂时,他曾多次荣获厂先进工作者,又是一名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共产党员。1997年4月,因为企业亏损严重,被迫停产,职工放假。蒋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他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心挑战命运,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寻找一条自己的创业之路。
蒋云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大弟蒋林的支持,并欣然决心与大哥携手去创业。蒋林原来也是临潼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1990年自动辞职,下海经商办公司,早已转变了就业观念。合阳县知堡乡曾是蒋林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他熟知那里的自然状况。尤其是大片闲置的荒山坡地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1997年5月,蒋云、蒋林重返合阳实地考查。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谋划后,委实感到这是个大有发展前景的地方。于是,兄弟俩拿出了自己积攒的资金,与乡里签定了开垦880多亩荒坡地的承包合同。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不易,可以说我当年下乡插队时也没有遭过这个罪。”蒋云曾深有感触的这样对笔者说。我从两兄弟那双打满老茧的手上,还有被蚊虫、跳蚤、臭虫叮咬过的至今仍留着斑痕的身上,感觉到了这一年多来他们所忍受的艰辛和他们身上的那股子自强自立的毅力。
一年前,蒋家兄弟刚来到这片荒山野岭时,就栖身在坡上的一口破旧窑洞里。白天开荒造田已经疲惫不堪,夜里还要不停地遭受蚊虫的袭击,夜里经常能听到群狼的嗥叫。这里地势高,严重缺水,连生活用水也要到几里外的涝水池去挑,挑回来的水又脏又混,还漂浮着不少的小虫虫,每次都要等到慢慢沉淀后才能使用。
生存的危机锤炼出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打细算的本领。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蒋林把自己办公司赚来的一辆桑塔那轿车也卖了,又从公司抽调了自己的资金。大哥蒋云自己多年来积攒的最后一点钱也掏了出来。他们用自己的筹金买了辆客货车,买了台农用小拖拉机。接着又购置了农具,买了种猪、饲料、奶羊、兔子、黄牛、鸡仔、果树苗等,边干边学地操持起了饲养业和果木栽培。他俩刚来时,荒坡下还存留着二十口弃废多年的破窑洞。于是,兄弟俩又买水泥又拉砖,整个儿把窑洞翻修一新,建起了自己的农舍家园。他们还拉上电线,接通了自来水管。农家似乎总有干不完的活计,兄弟俩为了兼顾农副小家业。又接来了身板硬朗、退休在家的母亲和老家农村的侄女,专事家禽喂养和“后勤”工作。几日前,当我专程采访他们时,这个小田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质朴、和睦和清新的生活气息。
天下没有走不通的路,有付出就总会有回报,蒋云蒋林兄弟经过了一年多的艰苦创业,眼下已开垦出了六十多亩农田,今年收获小麦二万多斤。当年蒋林在此处插队时栽种的近千棵核桃树、枣树等,被修剪一新,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他们从去年起又相继栽种了桃树、泡桐等,连同原先荒坡上的旧树,共计有二千多棵。两兄弟还打算年年栽树、种草,三年后发展成初具规模的果园和山岭草坪,美化这里的自然环境。他们今年还在开垦出的田地里种上了花生、油菜、蔬菜,搞起了盖膜试验田。家禽饲养业也搞得颇有成效,他们利用坡下的几口旧窑洞饲养了三头种猪、二十多头栏猪;饲养了七十多只母鸡,八十多只奶羊,二十多只兔子和三头黄牛,他们还利用农作物桔杆发酵饲料,利用家禽粪便滋养土地,形成了农副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前不久,兄弟俩还在荒坡下发现了一口泉眼,很快便筑起了蓄水池,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用水难题。蒋云告诉我,他们承包荒坡地的当年就获利一万多元,预计今年至少有四、五万元的回报。蒋林则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从今年起就把拖拉机开上坡去,不定期招雇一些当地的零工,垦荒规模将会加快一大步。
为了表彰蒋云蒋林兄弟扎根农村、开垦荒山的业绩,合阳县政府已作出决定,奖励他们一万元发展基金,并号召全县区乡学习他们的创业精神。陕西省农、林、水利等厅局领导和渭南地区领导也曾前往知堡,给予了他们较高的评价。当我前往知堡乡政府采访时,知堡的王乡长兴奋地对我讲:蒋云蒋林兄弟在这里垦荒造田,干得不错,我们农村欢迎更多的城市下岗职工和企业家来这里谋求发展。 (高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