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脑筋一换天地宽
——记咸阳市劳模郝存善
47岁的郝存善,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为彬县远近闻名的优秀乡镇企业家。他成功的秘诀在于苦干加实干。
1972年,郝存善高中毕业。回到彬县水石咀村。当时,农村条件艰苦,农民生活困难,一天从早到晚把日头从东背到西,一个劳动日值仅值一毛钱。面对此状,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1979年,他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发誓要带领群从脱贫致富。全队300多人,有50多亩滩田,60多亩山坡地。由于人多地少,咋折腾还是解决不了大伙的温饱问题。经过苦苦地思索,一个新颖而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形成了。“农民要脱贫致富,必须走农工发展之路。”他将全村男女劳动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老弱劳力在家务农;一部分有手艺的青壮劳力外出搞副业。
脑子一换天地宽。他率领副业队在外承揽各类建筑工程。经过两年的拼搏,就使每个劳动日值由原来的一毛钱一下子提高到八毛钱,跃为全镇第一。首战告捷后,他又瞅准该村距县城较近,毗连西兰公路的地理优势,发动群众大搞第三产业。村上先后办起了地毯厂、筛石厂、加油站、修理加工厂等10多个经济实体,饮食服务门店13个。全村80%以上的群众参与其中,户户都有致富门路。到1992年,全村工农业产值就达164万元。人均产值4126元,人均纯收入1640元。被咸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示范村”。
正当火石咀村经济红火之时,火石咀煤矿却败走麦城。为了扭转这被动局面,镇党委决定派郝存善到煤矿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个矿创建于1976年。当时,由于缺乏长远的开采计划,求利心切,就近取煤,严重造成采掘比例失调,加之设备陈旧老化,资金不足,1995年,该矿年亏损123万元。面对组织决定和煤矿现状,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去,弄不好,还会背黑锅。而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义无反顾地走马上任。上任之初,他一头扎进井下,和干部、工人谈心,了解情况,寻找制约煤矿发展的症结。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在掌握矿情,找准病因后,一连砍出了“三板斧”。一是全面完善和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类生产定额和工作条例;二是查处了个别重点人和事,打击了邪恶势力,弘扬了正气;三是彻底改革用人制度,撤换了一些庸人,大胆提拔了5名能人,充实了班队长队伍。这样以来,很快使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1996年3月,镇党委一纸命令,使他兼任矿长职务。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权力在增大,而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忙了。他每月下井不少于10次,有时在井下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在他兼任矿长的第二个月,企业就一举扭亏为盈。
1996年,全矿生产原煤8.5万吨,产值达746万元,实现利税86万元。职工工资由上年的月均432元增加到827元,同比增长91%。1997年,生产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全矿生产原煤10.4万吨,实现产值1148万元,利税达101万元。企业一跃成为省煤炭厅“优秀乡镇企业”。郝存善本人亦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 (西滨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