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测量“专家”——张霖
文/魏守华
在朔黄铁路界河铺滹沱河特大桥和附近的跨北同蒲铁路特大桥建设工地上,那两处250多根深孔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如一群阵容整齐的“兵马俑”,顶着泥沙刚刚从地震液化带中露出了尊容,好不威风。然而,把它们以十万分之一的相对精确度从设计图纸上定位在这里的人,却是一个年轻的中专毕业生。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就是铁二十局建工处朔黄铁路工程项目部助理工程师、测量室主任张霖。
10年前,从铁道部咸阳基建管理干部学院铁道工程系毕业的张霖,初到工地,就扛起了测量仪器。他干一行专一行,工作认真负责。从事工程建设,测量先行。自1990年6月进入济(南)青(岛)高速公路淄博段工地复测后,济南公路总监办要求当年7月14日上报复测结果,经审核准确无误后再行开工。15公里路段及其4座大中桥和70多座涵洞的复测工作,按常规至少也需40天才能完成,但该工程实行菲迪克条款,开工日期紧逼,怎么办?
这时,拿着新买的袖珍计算机还不会试用的张霖,在忙完了一天的复测工作之后,凭着自己那粗略的英语知识,夜里爬在床上攻读计算机语言方面的书籍。经过连续3个通宵的反复摸索,他终于编完了精确的程序。
去年10月进入朔黄铁路建设工地后,张霖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位于山西原平市境内的界河铺滹沱河特大桥和跨北同蒲铁路特大桥均处在地震液化带上,双双被建设单位列入全线8座重点控制特大桥中,且为“保部优、创国优”的工程项目。为了提高精确度,他自设虚拟精密导线,控制2座特大桥44个墩台的499根桩孔的定位放样,其大量数据还是通过那台修真计算机处理的。这种控制方法的相对精度为十万分之一,测角中误差1.8秒,点位中误差0.1毫米。
有耕耘就有收获。8年来,张霖在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和厂房等施工领域的10多项工程测量中,无一差错,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效益难以估量;并以精以求精、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而赢得上级领导和职工们的广泛好评。他先后获得了处“十佳青年”、局“优秀党员“、陕西省“优秀青年”及铁道部测量技术比武优秀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