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女儿的教科书
陈亚斌
今天又是星期天,应女儿之邀,帮其整理业已学完了的教科书。去掉已有些破损了的书皮,书的封面依旧整洁如初。
记得也是一个星期天,抽空将女儿读过的教科书打成捆,提下楼,卖给收破烂的。女儿知晓后,竟冲下楼,抢过已过了秤的书,坚决不让卖。无奈,又提回家。
望着这一堆教科书,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便摇了摇头,长叹一声,一旁的女儿却闻声停下了手中的活,闪动着那双永远清彻明亮的大眼睛,略有不安地问道:“爸,您是不是又要卖我的书了?”我未置可否,女儿便不再追究,又忙活起来。待收拾停当后,女儿又对我讲:她们学校要组织学生为山区小朋友捐钱捐物。女儿说她们当学生的并不挣钱,钱还不都是向爸妈要的。但用过的书本却可以送给山区的小朋友们,这样一来,他们的爸爸妈妈不也照样可以少花一笔钱吗?
听完女儿这番话,我发觉女儿长大了,成熟了,已有了独到的见解。而我这做父亲的,却惯于墨守成规。也许,这便是我与女儿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过去,我们受到的束缚太多了:从家庭到社会,从小学到大学,所受到的教育皆大同而小异,循规而蹈矩。而今天的孩子却富于想象,并敢于表白自己的观点,即使是被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或嗤之以鼻,或束之高阁,仍一如既往。也许,这正是社会的希望所在。
是啊,自上而下的希望工程,其目的无非是想让贫困家庭的失学儿童早日返回校园,他们能接受到最起码的小学义务教育。如果凭个人的财力捐建一座甚至几座希望小学,那可称得上功莫大焉,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只是这等大善举,只有极个别先富起来,准确地讲是先巨富起来的,并乐善好施的人物才可做得。而我等工薪阶层(还面临着下岗或已下岗),除去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外,便所剩无几了。欲行此大义,却心有余而财不足。然吾辈虽囊中羞涩,却仍不乏爱心,故对希望工程仍予以理解并支持。只是所捐款数目甚微,便无颜署名而已。也曾想为这一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献计献策,冥思而苦想,终无良策。
女儿提醒了我。
就目前的义务教育而言,购买教科书(还不包括其它众多的课外读物)已占了家庭所需开支的相当大的比例。捐钱固然最好,但也无非是帮他们购买教科书,交学杂费等等。然而并不富裕的我们,若将孩子们读完了的书捐出去,也算尽了点心意了,“条条大道通罗马”。这虽然无法与捐建一座希望小学相比,但精神却是同样地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