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9月25日

陕西工人报新闻广角 公款捐赠中的“黑洞” 仿唐婚礼现古城 给电视直销亮分 美籍华人的打油诗 不要遗忘银色消费 公益广告扫描 今日沙家浜 绿色大战“硝烟”骤起 都市流行“绿时尚”

当前版:第A3版:新闻广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新闻广角
03

今日沙家浜

□文/海城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某部的三十六名伤员,隐蔽在江苏常熟县(今为常熟市)阳澄湖畔的芦苇里养伤。当地民众千方百计掩护他们。后来这三十六个伤员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在苏南、苏中、浙东的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上海名编剧文牧以沙家浜军民抗日斗争生活为素材,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上海沪剧团演出后轰动申城,名闻江浙。其后又被改编成京剧《沙家浜》,百姓传唱,名闻全国。从此沙家浜闻名全国。

前不久,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去沙家浜参观和游览,五十几年过去,沙家浜大变样。

阿庆嫂与胡魁、刁德一进行智斗的“春来茶馆”,如今已不是两间临水而立的简陋房屋,而是湖而建的一所宽敞茶苑,我们坐在回廊里,阵阵清风从湖面吹来,把暑气消除大半;缕缕清香从茶杯里升起,沁人心脾。遥想当年阿庆嫂沉着机智把胡传魁作为档风墙,使刁德一无可奈何,成功地掩护了新四军伤员,使春来茶馆成了今日名胜。

从春来茶馆的南头上船,只消几分钟就进入了芦苇荡。现在的芦苇荡已没有旧时的规模,但仍有二百亩左右面积,已建成融教育于旅游的旅游区。游船绕着芦苇荡航行了一圈,但见绿色的芦苇密密匝匝,把荡内包围得水泄不通。在芦苇丛中望外面看得清清楚楚,但从外面看荡内却一无所见。不要说三十六个伤员隐蔽在荡内,日、伪玩难以发现,更无法闯入;即使他们大胆前进,也必被埋伏在芦苇丛中的新四军战士歼灭。荡内沙洲上矗立着沙家浜烈士纪念碑和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十八棵青松,令人肃然起敬。荡内还建有休闲苑,花园、草坪、荷花潭,垂柳成行,芦苇似幔,几只制作精巧的竹亭,坐落于芦苇丛中,供游人休闲消暑。舍舟上岸,再看芦苇荡,依稀可见“春来碧水绿芦接蓝天,横无涯际;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的景象。

但是,最使我心动的,还是沙家浜人兴建的沙霞新村。新村共建成多种型号住宅别墅一百零六幢,另有商业、公园等配套设施,是一座全新的住宅小区。我们访问了一家农民住户,夫妇两人,一个小孩子,住了一幢二层楼房,厨房、卫生间,总面积约一百二十平方米,价格优惠,只卖九万五千元。如今沙霞新村早已有电话、电视、电冰箱等。院内还建有水井一台,因水质甜美,房主烹茶烧饭,还是乐于用井水而不用自来水。

新村内的公园“沙霞村”尤其吸引顾客。内有万字河、如意山、幸福桥、爱村亭。绿荷红花,曲径通幽。一道人工瀑布飞流直泻。鹅卵石铺就的小道把游客引向绿荫之中。文化活动室为村民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室内的图书档次颇高,有名人传记、将帅名录、古典小说、现代散文,可见村民的文化趣味。

拔地而起的沙霞大酒店与阿庆嫂大酒店双峰并峙,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于一店。

沙家浜镇上还建有“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对村民、游客进行传统教育的形象场地。如果先烈们九泉之下有知,得悉沙家浜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一定也会在冥冥中欢欣鼓舞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