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战“硝烟”骤起
□文/阿彬
1987年,中国代表与世界其它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蒙特利尔公约》。其主题是为恢复绿色自然,阻止南北两极附近的臭氧空洞继续扩大。
于是,这一纸公约给氟里昂——这个本世纪30年代作为人类重大发现而备受青睐、为人类贡献了近半个世纪的功臣重新定论。从此,氟里昂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10年后的1997年,“逐氟”风暴开始登陆中国大陆,并迅速升级。
冰箱厂家的广告宣传对制冷替代方法闪烁其词,如华意冰箱:“中国绿色冰箱第001号;美菱绿色冰箱:“完全没有氟里昂”;长岭公司:新近推出长岭无CFC绿色冰箱”。
后来,火药味愈来愈浓,在鼓吹自家替代方法的同时指摘对方的方案缺点,仅某国一家公司在华机构就散发5万份传单,称目前许多厂家在误导消费者,将部分替代产品冠以完全无氟。竞争在升级,而普通消费者看到的却是一团一团的迷雾。
那么,谁是真语,谁是谎言,消费者该信谁呢?
醉翁之意不在酒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的唐孝炎教授是国内氟里昂替代研究的权威,她指出,目前有两种误解需要纠正:一是有的厂家宣传,氟里昂对室内居民直接有害,这是误导,完全没有根据。二是氟里昂制冷分解后,破坏臭氧层的不是氟,而是其中的氯,这要给氟正名。据唐教授介绍,目前国际上氟里昂替代技术有许多,其中主要有4种完全绿色无氟臭制冷方案。一是烃类(碳氢合物)青岛海尔、西门子属此类技术。二是氟化烃HFC—B40,新飞属此类技术。三是氟化烃HFC—IS20,万宝使用该技术。四是氢氟醚,1997年6月在美国刚上市,国内尚无。国内目前主要使用的前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不能称为全无氟产品。
若以唐教授的标准来衡量,你会有趣地发现:厂家都没有撒谎,又都将自家弱点掩藏起来,倘若联想为什么《蒙特利尔公约》出台10年,国内冰箱业社会责任感才突然觉醒,则不难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关键在于竞争。10年来,国内冰箱业由最初的200多家骤减至25家,最强的五六家实力相差不大。
当一家冰箱厂试图以绿色技术拉开差距时,其余几家必定全力应战,各出绝招。
谁来结束恶性竞争
国内冰箱业在无氟替代技术上炒作有着特殊的背景。
对于臭氧层,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破坏大得多。发达国家破坏了60年,而中国从80年代初算起,也不到20年。
此外发达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淘汰原有技术,从而形成对新技术的垄断,这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容忍的。
基于上述原因,1987年至1990年的伦敦会议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
经过艰苦的争取,1990年的伦敦会议终于决定,设立多边基金,由发达国家出资、出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替代,目前该基金已支持中国1亿美元。
现在,国内除个别合资企业外,其它厂家均有这个基金资助的款项。几种技术的选择、引进,都是国家轻工会总会计划指导的,各厂家也配合投入大量资金技术。
但是,有着试验色彩的绿色冰箱从一诞生起,便投入这种互相攻击对方弱点的恶性竞争。
此外,也有研究认为,仅靠绿色冰箱厮杀,难以决出第三轮竞争的胜负。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绿色消费在中国一时难成气候,一是消费者环保意识较淡,二是绿色冰箱要比普通型贵500元至1000元,三是有氟更稳定可靠。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已证明,环保意识要在民众生活达到小康之后才会形成潮流,而这是我国计划2010年前后才能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