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20日
公众视角
03

略谈今日“谢师宴”

李秀山

“谢师”之礼,套用《诗经》里的一句话,便是“匪今斯今,振古如兹”。也就是说,并非今人之创造,而是过去就有的事物。然而,据有关传媒报导,日下风靡城乡的“谢师宴”,的确是有点强化、优化、新潮化。也就是说,有点失之有度。

为何要“谢师”?似乎是荣耀的“桃李”们对于辛勤的“园丁”们的必要回报。无论是“桃李”或“桃李”的家长们,似乎认为不这样做,就有点心理不平衡,就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你于我有恩,我于你有义,趁金榜题名之际,乘兴吃一顿,仿佛就两清了。其实呢?几年甚至十几年间同甘苦、共寒暑形成的浓浓的师生之谊,岂是几桌宴席,几沓钞票,几趟胜地之游所能报答得了的。做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爱国之心的人民教师,他们追求的,并不是什么大宴小宴豪华宴,也并非是钞票或者胜地旅游,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学生步入高等学府,乃至走出校门,成为国家建设方方面面的卓越人才,便是最大的欣慰,最大的荣耀。这时候他们会因自己曾经为共和国大厦增砖添瓦而喜在眉梢,乐在心头。他们不仅不希翼考生谢他们,他们反而从心里感谢考生为他们争了光。然而,目下的“谢师宴”之所以能够愈炒愈烈,争相攀比,争相上档次,除了一些考生及其家长出于朴素的报恩心理,反复相邀外,的确也有某些庸俗的作风在作祟,认为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受之无愧,心安理得。

再说,“谢师宴”所谢的对象,是考生各个学龄,各个阶段的老师么?显然不是的。而每每所谢的,多是高三、大四的班主任或其他任主课的老师。诚然,这些临届“冲刺”阶段的老师,的确是比较辛苦了些。但尽管如此,恐怕也不能说考生之成功,都是这些老师们的功劳。初中打基础乃至小学启蒙的老师们,实在也是功不可没。如此而言,笔者之意难道是希望考生乃至家长们再扩大一下范围,再多花些钱,广而谢之么?不是的,绝不是的。那样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根本无必要。记得有段古训说:“小恩言谢,大恩不言谢,不言谢而大谢!”我想所谓“大谢”在这里,无过于考生将来学业有成之后,为国家、为人民建树赫赫业绩。用这种业绩来“谢师”,恐怕比其它任何形式的“谢”都要有力,都要高尚,都要永恒。

诚然,在考生及其家长们的一腔盛情之下,有相当数量的老师们,还是体谅考生及其家长的困难,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们把省下来的这笔钱,投入到未来的学业中去。对于他们的盛情,心领就是了。他们这样做,真无愧于“为人师表”、“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类的美誉,值得发扬且广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