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职工培训是企业腾飞的根本动力
——来自长岭公司等6家单位的调查报告
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鸡石油钢管厂、宝鸡桥梁厂、陕西金山电气总厂、陕西省印刷厂、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是我省几个效益比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最近,笔者就如何加强职工培训问题在上述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调查情况看,他们的职工培训工作均比较好,职工培训为这几家企业腾飞奠定了基础,储备了强有力的后劲,已成了企业建设的百年大计。他们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职工培训工作的领导。
陕西省印刷厂从提高工人素质、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工中的比重抓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面貌。该厂也从一个老、小、差企业,发展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同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领先、质量高、效益好的大型书刊印刷国家定点企业。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工作由两名副总工程师领导负责,培训实行一级抓一级,按级考核,按级负责,实现了培训工作网络化。
二、适应生产经营任务,开展多种形式培训,使生产一线经常保持一支技术过硬的工人队伍。
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六企业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新要求,从求实、求新、求活、求高的原则出发,走出了一条以“四转变五结合”为主要方式的培训新路子。
四转变是:第一,从招工转变为招生。如宝鸡桥梁厂,招收新工,采用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中考试录取的方法。这一培训方式的转变,使新工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第二,从单纯依靠企业内部培训转变为内外培训并举。如陕西金山电气总厂,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培训基地,近两年先后选送了20名优秀技术工人到这两所大学进行脱产培训。同时,先后选送了10人到国外接受高新技术的学习培训。第三,从一般培训为主转变为提高培训为主。为此,几个企业都及时把培训重点转到了专业培训上,按照学以致用、攻克难点、补缺拾遗的原则,紧跟生产需要,加强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培训质量。第四,从先上岗后培训转变为先培训后上岗。如陕西金山电气总厂规定,凡新进厂职工,必须通过厂史厂情、厂规厂纪、安全生产、保密规定、发展远景、基本技能训练等培训,经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工人改变工种,调换新的工作岗位,也要经过转岗培训才能上岗。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定全体职工必须经培训考核后,持合格证上岗,凡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给发证,不准上岗。
五个结合是:一是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二是送外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他们鼓励职工通过各种形式努力提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加培训和自学文化、技术的积极性。三是本岗培训与多岗培训相结合。他们把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做为职工培训的一个重要方向,鼓励职工在精通本工种(专业)基础上,一专多能,兼学多样。四是技能培训与政治教育相结合。五是培训与比武相结合。长岭(集团)有限公司结合专业培训,定期举行技术大比武,对获胜者实行重奖,有力促进了工人学技术风气的形成。
三、保证培训经费的落实,并逐年有所增长,使培训工作有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他们从“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企业要腾飞、培训上档次”的思路,在每年的经费预算中都相应增大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比重。
培训经费的落实,教学设施及环境的改善,使培训工作如虎添翼。而培训工作的加强,又促进了企业生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促使培训工作步入了规范化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注意研究解决不同岗位不同等级工人之间的福利待遇,体现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政策,激励工人刻苦学技、敬业爱岗的热情。
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六企业,根据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要求,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和技术比武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激励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学以致用、奖优罚劣的问题。
工人技术等级鉴定考核和技术比武为主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了工人参与培训、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的自觉性,造就了一批工人技术骨干的脱颖而出,增强了职工队伍建设的活力,推动了职工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任升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