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27日
生活广场
02

健康当从邋理始

□文/金霞

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通过对数千人的长期观察发现,上了五十岁年纪的人各种疾病相继袭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良心理在作怪。由此,他们更加坚信:一个人的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问题,医学界早已有了共识。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主宰,只有在人的情态活动和顺的情况下,内脏机能才会平静、协调,保持身体健康;若情态失调,就会造成各种病态。现代医学也证明:心情、大脑和免疫系统是紧密相关的,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的活动。心情好时,人体的血压、激素及其他生理化学物质处于平稳状态,体内分泌有益健康的激素、酶类和已酰碱等,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反之,不良情绪长期反复出现,便可能造成生理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焦虑、恐惧、愤怒、紧张、悲伤、痛苦等,能引起心率、心脏排血量和血压变化,内分泌紊乱,所以心理健康很重要,对人的生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有句名言:养身先养心。这就是说,生理养生是基础,心理养生是关键,一个人要身体健康,首先要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谈得上身心完全健康。

人生在世数十年中,不可能事事都如意,学业无成,恋爱失意,家庭变故,事业挫折,经济拮据,人际是非以及命运乖戾等等,都会给你带来烦恼、抑郁、惊恐、失望等不良情绪,使你卷入感情的波动起伏之中,这就要自觉地及时地进行调适,让心理处于积极、平稳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寿的最好办法就是快乐。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长寿的人,不是生活中没有碰到烦恼的事,而是碰到烦恼时能及时调适自己的感情,让自己生活在一种恬适闲静的生活里,从而获得生理上的协调。调适不良情绪,可用如下办法。(一)读书抚慰法。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切的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实践证明,当人遇到解不开的思想疙瘩时,去阅读一些大人物的传记,就能使你扩大眼界、高瞻远瞩,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又能使你聪慧,不拘泥于教条与陈规陋习。(二)上下比较法。德比于上,利比于下,即从对人民的奉献向跟自己多的人比,从社会的索取向跟自己少的人比。这样一比,就能使负性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始而淡化,继而消化,终而转化(化愁为乐,化凶为吉)。古诗云:“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三)善戒恼怒法。生活中遇到不快之事,如能克制一下情绪,从多角度想想,思想疙瘩就可能解开。荀子说:“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克制自己的情绪,戒除掉伤身的肝火,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从而带来无限的宽慰。(四)宣泄积郁法。当遇到挫折而带来烦恼时,可找亲人、朋友倾诉,争取亲人、朋友的开导。把愤怒、不满埋在心中,得不到渲泄,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如能及时倾听,得到别人的开导就好比服下了一剂良药,思想会顿时轻松起来。(五)自然陶冶法。当情绪不好时,不妨到大自然中去,或登高山,去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或观大海,去感受烟波浩渺的广阔。从而陶冶情操,荡涤胸中的郁结。

精神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告诫我们:良好的心理对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保健药物无法代替的。加强心理养生(包括养生、养性、养德),进行心理调适,实现心理平衡,可能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一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