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08日
公众视角
03

真写杂文和写真杂文

——读冯日乾杂文集《风雨蔷薇》

张政明

冯日乾我不认识,自然谈不上交往,但“冯日乾”这三个字又好生熟悉。因为这名字在《文汇报》“笔会”副刊“杂文”专栏里出现的频率颇高,连同他的杂文给我的印象是极深刻的。不独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而且包含美文的品质。钦羡之意存于心底久矣。日前经陕西的一位知己朋友之手,喜获冯日乾先生馈赠的他的杂文选集《风雨蔷薇》,得以集中拜读他的杂文作品,好不痛快。

时下玩(我说的是“玩”,而不是“写”,更不是“创作”)杂文的,很多很多,但是,认认真真把杂文当杂文来写的不多。多的是套话、空话、废话连篇硬凑字数捞稿费的杂文,发牢骚或掉书袋卖弄知识,抄新闻填空方格的杂文,将油腔滑调混充讽刺幽默的杂文,这既有作者功力的问题,也有杂文界风气的问题。

冯日乾不玩,而且写得很苦。他是我所见识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位认认真真写杂文,将杂文创作当神圣的文学事业来干的战将之一。他从事杂文事业近三十年艰难曲折、孜孜矻矻的历程可以作证。他数百篇脍炙人口的杂文作品,可以作证。他在《风雨蔷薇》的自序自白:“我没有泉涌的文思,更无挥而就的才华,时间和精力也都极为有限,我只有尽其所能,精心结撰,把杂文当作杂文写。所以,千字短文,构思修改常需数日,有时有了想头,已是不吐不快,但苦於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理想的表现方式,便只好‘胎死腹中’。有的幸而在一两年后找到了‘灵芝仙草’才救活过来。尽管至今仍是杂坛一个无名龙套,我乐在其中,但也十分艰苦,因为这在我就是创作。”冯日乾的杂文不是写出来的,是从他血管里喷涌出来的,是融和了他心血、汗水、思想、品格、文采结晶的产物。所以,他的杂文为《文汇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杂文编辑及杂文行家高手所识赏,也为众多的普通读者所叫好,以至有热心读者引颈翘盼他的大名在有关大报的杂文栏目里频频亮相的,更有热心的读者从千里之外,借编辑转手为他提供杂文创作素材的。当然也有若干“力作”引火烧身,为他惹来麻烦的。

杂文是最难界定的一个文学品种,杂文作者每写杂文,固然无须研究明白杂文的定义,但对杂文这个文体认识的高低深浅雅俗,是必然会影响到他们杂文创作的实践的,见出文学乃至美学的分野来。错将言论当杂文的,写出来的只能是言论而非杂文;而误以随笔散文是杂文的,写出来的也多类如明清小品文的“牲灵”的“小摆设”。冯日乾对杂文的理解,他有这样一段既概括又生动的描述性文学:“这是一种大抵以社会批评为己任,以文笔精粹为特长的艺术性评论,是清香而有刺的蔷薇,不是雍容而华贵的牡丹。但自然也不是野棘、荒草或枯木。”他这本杂文自选集《风雨蔷薇》的题名,想是融进了作者这层蕴意的吧。他认定的杂文的精品典范,即是令他仰慕得“五体投地”的鲁迅杂文。这就指明了他杂文创作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亦即他所努力创作的真杂文的品位和内质,他用一个浅显而深邃的词语指点给了读者,就是“耐读”。为了耐读,他苦心构思;为了耐读,他殚精竭虑;为了耐读,他呕心沥血。读着《风雨蔷薇》里的几乎篇篇精致、则则至美的杂文,以及体悟字行间透露出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历精神,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我的理解,一切耐读的好杂文或比较好的杂文,是该具有朱自清从鲁迅杂文中拈出的“理趣”的特征的。鲁迅杂文,乃至所有称得上杂文的杂文的文学特征就是——理趣。所谓理趣,即是融思想、知识、文采于杂文,在笔法风格上又不乏“含泪的笑”的讽刺和幽默。而时下杂文,所多有的仅止于理,而此理又非彼理,浅浅的白白的空空的泛泛的,以至说了等于没说,更有一些歪理、伪理或假理。这样的杂文当然谈不上美的享受。

冯日乾的杂文之所以耐读,就在于它们颇多理趣,篇什甚多,不胜枚举,仅列举一些题目,(好的杂文虽不都有精彩的题目,但从题目亦可品咂其妙美的),以飨读者:《填表疑难征答》、《“但愿”别解》、《论罚吃肉之可与不可》、《“意思”的意思》、《第八十一难试解》、《怒的礼赞》、《“看客”之外》、《说“活”》、《无知的知识分子》、《卖脸蛋》、《大头和尚戏柳翠》、《又来说“骂”》、《“哭啼啼”+“笑嘻嘻”=?》、《最难是“官”念》……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试读一读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