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16日
经济纵横
04

改制不是终点

——采访改制企业引发的话题

党的十五大以后,企业改制的热潮一浪高于一浪。到目前为止,已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宣告改制基本完成。而前不久,记者在对改制企业的调查采访中,却发现了一些背离改革初衷的苗头和问题,值得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改制不是终点,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改制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些人还没有充分弄明白各种企业改制形式的深刻内含时,便被扑面而来的改制大潮卷了进去。虽抱有极大的热情去搞,却对改制的最终目标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把改制搞得盲无目的。

企业改制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但是,由于对改制目标认识上的偏差,使一些改制企业走入了误区。如:股份合作制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它可以融资。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难,它们已不可能象旧体制下那样由国家大量投资拨款,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要靠自己解决。因而,许多企业负责人包括企业职工,首先把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目标盯在它可以融资上,忽视或根本不注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制后,企业尽管挂起了股份制的招牌,却依旧沿袭旧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企业的人事任免、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监督体制等,并没有多少改变。因此,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推行股份合作制,绝不是简单地明确谁是企业的投资人,多为企业筹集一些资金的问题。

改制不能代替管理,科学有序的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通过改制,尤其是买断全部资产的企业,剪断了与政府息息相连的“脐带”,政府对企业不再直接管理。那么,企业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一种顺理成章的推断是:职工已经成为企业的股东,他们会凭着对自己资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去管理企业。然而,现实并不那么简单。在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是构成企业科学管理框架的三个基本点,而一些拥有了对企业管理权的股东们,思想观念一时难以转变,行动上更是相去甚远。在大部分改制企业,股东对企业的关心程度较改制前虽明显增强了,“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大大减少了。但一些人却借自己掏钱入了股,做了股东,便以为端上了铁饭碗,脏活累活不愿干,滋生了骄傲情绪;作为企业决策者的董事会成员,只知道股东们推选自己上台,就该给大家办事,管好企业,但具体怎么个管法,却心里无数,对行使好主人的权力感到力不从心。由此可见,改制之后,传统管理体系开始消亡,而新的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完全进入规范化运作,形成令人担忧的“管理真空”,极易使改制成果毁于一旦。

改制不能包医百病,企业的任何改制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和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运作程序。在改制过程中,一些人误以为,只要采取股份制或其它改制形式,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便迎刃而解,因而在改制基本完成之后,不在内部管理和经营机制上下功夫,结果不是效果欠佳,便是适得其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1996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企业,1997年底平均红利分配占到股金的20.54%,最高的达到33%,就连个别改制后仍然亏损的企业也跟着照分不误。

应该说,分红是对股东投资的最好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事。正因为有分红利益驱动,职工才心甘情愿地加入到股份合作的队伍中来。问题在干改制后的企业最需要的是开发产品,打开市场的充足资金。而“高分红”恰似釜底抽薪,使企业不要说是扩大再生产,就连维持简单再生产也捉襟见肘。同时,“高分红”等于短期内抽回了股本金,风险与压力提前释放,与之相伴的是求稳怕变,不愿冒风险的心理,造成企业股东不思进取,发展积极性衰退。产权制度的改革,只是改变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要发挥改革的整体效应,就必须将改制、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严格按照各种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要求,规范运作。要把帮助改制企业探索适合各自组织形式的管理模式,为改制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改制不是终点,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任重而道远。(高怀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