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路在脚下
——澄合二矿洗煤厂生产自救记事
今年对澄合矿务局二矿洗煤厂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精煤出口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从此,养活全厂150多人的“口粮”断了,一向不甘于人后的洗煤厂人在困境中走上了一条生产自救之路。
年初,他们打扫、清理了闲置多年的机电修理车间,对仅有的几台设备进行了维护、检修,请回了几名电、钳、焊方面的技术骨干,想从车间做出点“文章”。厂长王启民为车间到底干什么项目费尽了心思,他东奔西跑搜集信息,多方联系,最后,终于承揽下修理、加工工矿配件及民用产品、一般小型工程改造项目等业务。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购买原材料的资金都无着落。厂内没有一分钱的周转金,矿上资金困难得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银行贷款更是无任何希望,怎么办?决不能让刚迈出的第一步就?空,厂领导及时组织职工进行商议,请职工们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全体职工达成共识:不靠天,不靠地,只有自己救自己。就这样,你50,他100,我200,有的拿出了当月买菜钱,有的取出了为子女上学而积存的学费,有的找亲戚、父母借,有的甚至拿出了积攒多年的私房钱。只一个星期时间,全厂职工共筹集到生产自救金3万余元。从此,昔日冷清的车间又红火起来了。
一年来,车间的6位同志在副厂长薜金成的带领下,不怕艰苦,克服种种困难,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车间里,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题,改进了一条条工艺过程,使生产的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截止11月底,他们修理加工不同类型的工矿用产品产值达15万余元。另外,他们还用仅20天的时间完成了43万元的暖气改造工程,且工程质量达到优良。
为了发挥厂里职工年轻、女工多、文化程度高的优势,今年5月,他们通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先后派人到韩城、合阳、白水等地学习了编织技术,利用闲置的厂房空间办起了尼龙网编织厂,并承揽了为本矿井下生产尼龙网的业务,使放了两年假的27名女工又走上了工作岗位。从5月份以来,从事编织的女工平均月收入是原来放假工资的3至4倍。她们不但讲求速度,更注重质量。据采用编织网的三个采煤队反映,她们生产的编织网质量优于从市场上购进的,而且价格低。7个月来,编织厂生产尼龙网5.4万平方米,产值达30余万元。
二矿洗煤厂在认真做好加工修理和编织这两篇“文章”的同时,积极开拓精煤的国内市场,用以补充出口煤市场的亏损。目前,他们已与国内3家用户签订了供货协议。 (何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