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17日
劳动视野
02

皮鞋的故事

我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出生地距最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岗村只有4公里。小时候家里穷,从春到秋的大部分时间里打赤脚,只在深秋过后,父亲把家里的两口肥猪卖了,才给我们兄弟几个每人买一双“解放”鞋,一冬天就穿烂了,春天过后又打着赤脚,脚底下是一层厚厚的茧子,不小心踩着刺或其它尖锐的器物就会流血,这样的悲剧不知上演过多少回。那时候我是多么渴望有一双象样的鞋呀!

那是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11岁的我在公社的供销社里看到一双皮鞋,那是一双猪皮鞋,价格是7.29元,样子很漂亮,油光发亮,当时,我就突发奇想,有这么一双结实的鞋至少可以穿好几年,于是立志要买下这双鞋。没有钱怎么办,供销社的隔壁是废品收购站,隔三差五就有人去卖废品,我决心效仿。暑假来临,我每天背着一个塑料袋,沿村去捡破烂,旧铁器、塑料鞋底、塑料薄膜等,一般两个星期就可捡满一口袋,背着口袋要走7里多路,才能走到公社的收购站,生铁器是3分钱一斤,熟铁器是4分钱一斤,塑料薄膜是0.31元一斤,最贵的要数废铜器,要卖到1.7元一斤,不过我从来都没捡到过。每次一口袋废品总能换回一块钱左右的人民币,每次卖废品经过供销社门口,都要进去留恋地看看那双放在玻璃柜台里的皮鞋。捡破烂很辛苦,时间只能是我的“业余”时间(因为我还要放牛和上学),大部分是在最炎热的中午,两个多月下来已经攒了5元4角钱。天气渐渐变凉了,废品也越来越难捡到了,我算计着,再坚持一个多月,就可以买下一双皮鞋。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弟弟病了,是肾炎,看病的钱大部分是借的,我的5.4元钱自然也给了父母,能为家里做点事,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还是大哭了一场,为我那个失落的皮鞋梦。

1980年以后,家乡全面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承包了36亩责任田,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我的三个哥哥也都先后成了家。1986年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特意嘱咐我给自己买双皮鞋,我花40元钱买了一双“三接头”牛皮鞋,到补鞋摊前打了几个铁鞋掌,第一次穿皮鞋,走到水泥路面上“咔、咔”地响,那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回到宿舍,有意地来回走动,以引起同伴的注意。不想被宿舍的同学奚落了一通,说都什么年代了,年轻人还穿“三接头”。我才明白穿皮鞋不仅仅是图结实,更主要的是为了美观。参加工作以后,买皮鞋时就挑剔多了,不仅要耐穿、好看、合脚,还要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有时为买一双皮鞋,要耗费半天的功夫,跑好几家鞋店。如今,生活富裕了,皮鞋早已不是什么奢侈品,皮鞋店里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皮鞋都有,有猪皮的、牛皮的、羊皮的,还有鳄鱼皮鞋,价格从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1993年市场上流行“老人头”牌皮鞋,我花了200多元买了一双,穿着感觉很好,1994年再到市场上去买,已经买不到了,服务员告诉我已经过时了。一次,我在街道上看到一个捡垃圾的工人在拆一双半新的皮鞋,就上前问他,为什么把皮鞋拆了,他回答说是拆鞋内的钢板卖钱,看到我过去的同行如此“大方”,我惊讶不已。

如今,我们一家三口,有了二室一厅的住房,安装了住宅电话,买了高档音响,连我两岁的小女儿都早早地穿上了小皮鞋。

想想我的童年,看看现在的社会,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

(梅方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