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换钱
1977年7月,参加工作第八个年头的我,因公要到北京去出差。虽说是铁路职工,有公用乘车证,不用掏钱买火车票,可千里迢迢到祖国首都去,总得筹措些盘缠,一是预备食宿等花销,二是想乘机逛逛京城开开眼界,三是还想买些特产和宝鸡买不到的紧俏商品。
按规定到单位财务上预支了50元,然后找师傅和同事借,加上自己仅有的几十元积蓄,一共凑了200元。因穿单衣,1、2元的票子装在身上鼓鼓囊囊不方便,就想换些被老百姓称为“大团结”的当时工薪层少有的10元“大票子”,可找了十几个人都未能如愿,因为即便是六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老师傅,也同我一样月工资42.7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十七年一贯制” (1961年参加工作,1978年才长工资)。由于钱少,发工资基本上都是1、2元的票子,5元的都很少。无奈,我只好托财务室的师傅到银行“走后门”换了些10元的“大票子”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工资袋里渐渐由5元、10元变成了50元、100元。如今,时常还得惦记着用大钱换小钱。由于有主管单位几百名党员的党费收缴工作的便利条件,每月都要换几百元10元、5元甚至1、2元的小票和零钱,这样不论出门办事买汽车票、打的,还是日常买菜、零花,就不会因找不开钱麻烦或误事。
其实,眼下拿50、100元换10元、1、2元零钞,是我等普通百姓经常遇到的事。
说起来挺有意思,有些事虽未刻意去做,但却很凑巧。就拿去北京来说,至今我共去过3次,一次是1966年14岁时,怀揣父母节俭下的20元钱,跟随年岁稍大的同校高年级学生去北京串联,二次是1977年东借西凑了200元去北京出差,三次是1988年带了自个攒的2000元进京办公事。每间隔11年去一次北京,3次进京所带钱数后次均是前次的10倍。
仔细琢磨这由用小钞换大钞转换成用大票换小票,进京所带钱数逐次成10倍增长之偶尔巧合,实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变化。 (魏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