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名动春节"秦之声"
评陕台九九年春节戏曲晚会
王东明
在辞旧迎新之际,陕西电视台’99春节戏曲晚会三台节目—一综艺晚会《古调新弹》、集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大成的《八方秦声汇彩屏——陕西地方戏集锦》和秦腔传统本戏《忠保国》的播出,使观众在欢度佳节时大饱眼福。
戏曲综合晚会《古调新弹》整台晚会以节目创新、节奏欢快、气氛热烈为宗旨,以戏曲乐舞《天上人间共婵娟》启幕, 《木兰颂》、 《孟姜女送寒衣》、 《钗头凤》等几个创作节目,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它们或以工笔,或以大写意、或以秦腔交响诗画的形式,锐意创新,做到了秦腔与交响乐的结合,传统表演程式与现代舞剧的结合。在诗情画意中,让观众欣赏到秦风秦韵的新旋律。大气势的伴奏,大场面的伴唱、伴舞,则使其具有汉唐雄风的大家之气和秦风唐韵。艺术形式的新颖让观众沉浸在“天边日月一片新”的审美情欢中。堪为秦腔改革的一大尝试,确乎令人耳目一新。
活泼欢快的商洛花鼓《夫妻观灯》则单听戏名,一股热辣辣的“年味儿”就扑面而来。
二十一世纪已向我们招手,未来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才。人才是治国兴邦之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大批杰出的人才。为此,本台晚会特意设计了“求才篇”这个版块,是继去年春节戏曲晚会“忠奸篇”的又一创新。中国历史上几个最典型的求贤故事搬上荧屏。通过《文王访贤》、 《萧何月下追韩信》及《三请诸葛亮》三个片断,展现了人才的重要和成事靠人才的主题,很有现实意义。
陕西电视台去年搞了一次“汇丰杯”陕西省首届电视戏曲小品评选展播,戏曲小品《瓜女子》荣登榜首,独领风骚。在本台晚会上观众又欣赏了精彩的戏曲小品《瓜女子相亲》,妙趣横生,寓庄于谐,喜剧色彩极为浓厚,使观众在开怀大笑中度过新春佳节。
集陕西地方剧种之大成的《八方秦声汇彩屏一一陕西地方戏集锦》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陕西是戏曲大省,陕西地方戏曲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优良传统,三秦剧种承古至今,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二十余种,可谓大观。 《八方秦声汇彩屏一一陕西地方戏集锦》集中展现了包括秦腔在内的陕西地方戏眉户、碗碗腔、陕南商洛花鼓、汉调桄桄、陕北说书、合阳线戏、富平阿宫腔、乾县弦板腔及韩城秧歌、老腔等26个剧种。具有鲜明的陕西地域特色。既有大河奔流,慷慨激昂、刚健悲壮,也有小桥流水、缠绵细腻、幽缓柔婉。本台晚会的另一特色,是几十一位专家和资深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参与,而参与意识的增强为这台晚会平添了几分亲切,别开生面。
三秦父老酷爱秦腔, “过年就是等着看大戏”,为了让广大观众听美的、看美的,过好秦腔瘾,并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感,今年陕西电视台特意录制了秦腔传统大戏《忠保国》。
《忠保国》是秦腔优秀传统剧目,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做工并重,群众稔熟,喜欢,且意义深长,忠心保国。
为了能使秦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这次观众看到的《忠保国》无论在剧本,表导演和舞美上都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有所更新。编导组本着去芜存精、老戏新演的原则,剔掉了原剧中封建迷信的色彩,突出了精忠保国的主题,把原剧徐杨与李良争权改为忠与奸的斗争,把单靠杨家父子兵进京保国的情节改为一批忠臣良将为国尽忠的感人事迹。保留、润色了传统优美唱段,删去了重复的,不文明的道白,使主题更加集中,舞台语言得到净化,使这个传统戏焕然一新。
《忠保国》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以至于杨波为众将进京保国把胡子急白的画面出现,使许多老戏迷感动得泪湿衣襟。而反面人物李良等表演分量的加大,则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主题更加集中,效果更加显明。
纵观陕西电视台’99春节戏曲晚会三台节目,无不欢快,喜庆、祥和。出情出新,品种多样,有声有色,秦味十足,为热爱戏曲艺术的电视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欣赏机会,送去了欢乐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