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方言误读
田长山
克化
关中人把消化叫克化。“这东西硬,吃了不好克化!”“夜饭少吃,吃得多了不克化!”比起消化来,这个词显得很是响亮,很实在,非常有力度!克者,有攻克,有克服,有克制等等之意;化者,有化解,有消化,有化掉等等之意,结合起来能看出这个词的力量感。关中人有一句口头语叫:“好吃难克化”——就是说,可以吃下去,但是消化不了,那么放在肚子里就会发酵,就会因为伤食而伤身体,甚至危及性命。这是这句话的本义,但是本义已经不常用,常用的是它的引伸义——即有些事不可为,为了有你小伙承担不起的后果,有你娃负不了的责任!譬如,便宜不可占,占了就要小心“好吃难克化”;贿不可行亦不可受,行了受了也要小心你娃“好吃能克化”,天理良心不可昧,百姓不可欺,欺了昧了或许当下没事,但是只要有一点眼光而不是短视,也要小心“好吃难克化”!现在有些腐败之事,已经堂而皇之地变了说法了,譬如把“吃喝嫖赌”之事叫作“全程服务”;把“行贿”叫“意思”;把“跑官”叫“走动”,等等。有人能拒绝有人就拒绝不了。能拒绝的就有人说:“实在没办法,我不是不想要,实在是克化不了!”有几分婉转也有几分幽默,但是那一片不从流俗的苦心还是见于言表。现在比较可怕的是钢牙铁胃,吃了就吃了,根本就不怕不能克化。原因是他看到张三李四王麻子,红五疙瘩六板凳幺七吃了都没事,自己为什么不吃?吃了就吃了不吃白不吃!譬如,能不能尽快实行存款储蓄真名制,那么一小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角色,怕就要日子难过了;再譬如能不能对那些“吃饱了”的,让他“吐出来”,甚或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他吃饭的资格,那么,关中人说的“好吃难克化”也就真正有了道德的力量,威慑的力量!
不足色
日前《雍正王朝》演得正火,早上起来在护城河边锻炼,也能听到议论追赃,议论雍正王朝刷新吏治,能听到议论九阿哥十阿哥有些“不足色”, “足”在这里读“ju”如象棋中的“车”的音。不足色,就是不够成,就是“六成”,就是“二百五”,就是“差窍”,就是“生生”,就是“没烧熟”,就是“脑子进水”,就是“二杆子”等等。但是为什么偏偏说“不足色”?或者要说:“没成色”?可能与银子金子的成色有关。在清朝以上,中国人的货币流通是多用金银,但是金子银子不可能是纯度百分之百,只能是百分之九十几。用检验的方法一检验,九成几就是足色,不到九成几就是不足色,因为杂质的含量一高,肯定就影响了金子银子的色泽。慢慢的,由评说金银质地转移到了说人的品行,人的智力。这也可以看出生产生活是语言的最根本的源头,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顽强地生存下去,那种生活现象消失了,但词语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是这样,只是一种猜想,愿就教于方家。关中人把不够数的人或做出没有理性的事的人叫“不足色”。譬如我的家乡,前日发生一起中学生暴力事件,一个学生把另一位学生用水果刀捅死了。起因是为了一支钢笔。乡亲们评价那个捅死人的学生是“不足色”!再譬如,现在农民的负担重,有些村干部不但不想法发展生产,不想法减轻农民负担,还要一个劲地变着法儿地从农民的口袋里掏钱,乡亲们愤怒极了又碍着邻里乡党的面子,就说某某某人是不足色!关中老农说话往往就把生产生活的经验用活了,非常生动也非常形象,为许多专门舞文弄墨的人所不及。譬如说一个人说话不讲理数,关中人就会说:“你这人说话不踏犁沟!”踏犁沟是指牲口犁地要走在犁沟畔上才能犁端,不踏犁沟肯定就是胡走乱拽,那就不可能有好结果,当然肯定也不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