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青瓷船(散文)
□文/史耀增
你一定见过民间的跑旱船,可是你不一定见过渭北合阳县的“青瓷船”。金水沟西的王善庄差不多每年元宵节都要“玩”三个晚上“青瓷船”,可是能见上的并不很多,因为全县只有两三个村庄会这种形式。
天还没黑,锣鼓家伙就敲起来了。撩拨得你在家里坐不住,赶紧到村边的打麦场上去占个好位置。不一会儿,只听得鞭炮齐鸣,十来个小伙子举着用蘸了油的麻杆扎成的火把,后头紧跟着二三十骑“竹马”奔进场内,绕场飞跑,马铃呛呛,十分悦耳。你不要嫌他们的动作简单,他们的任务是让群众不要拥挤,把场地腾开,是“青瓷船”的前哨部队。
闷雷般的火铳声传来,人们一齐伸着脖子瞅着入口处。在“三眼铳”的火光中,一条“巨龙”从硝烟中钻出,浑身银鳞闪烁,流光溢彩,在烟雾的波涛中出没游曳。舱内坐着年轻美貌的渔妇,精壮健美的渔夫手持木浆,做着种种优美的划船动作。你的耳畔传来一种叮叮的金石之声,仿佛仙乐从空中飘来,又象是古代的编磬在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你终于判断清这声音就来自青瓷船,硬从人缝中挤到前面,要看个究竟。噢,原来船架上“焊”着许多青瓷碟子,随着船体的摆动互相碰撞,叮有声。身旁一位老汉看你好奇的样儿,捋着白须为你解释。这青瓷船是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能人做成的。他们心细手巧,把数百个大小不同的青瓷碟子象垒宝塔一样,用“火胶” “焊”成许多摞,下大上小,一摞大约六七个碟子。碟子与碟子之间垫上弹簧,最上面的碟子里再焊上一只酒蛊。这还没完,还得在碟子上再加焊几个只打了一个小口的鸡蛋壳,蛋壳内插上蜡烛,制成小灯。然后再把这一摞一摞的碟子在船体上绑扎牢实,再饰以彩绘、纸花,装扮起来。工艺要求极严,一点马虎不得,要不正玩着塌了架,可就大煞风景了。你问老人,这火胶是什么?老人神秘地一眨眼,悄声说:只知道是用松香和清油为主熬成的,村里只有一两个人晓得方法,连自己的女儿也不告诉呢!你不由惊叹:能把青瓷和铁丝紧紧地焊在一起,民间真是有能人哩!
“渔妇”开口唱了,怎么是男声?原来这青瓷船的船架是用槐木等硬木做的,再加上一二百个碟子,拢共要一百多斤重哩,姑娘们可胜任不了!你听着“渔妇”扭腔拿调地唱着“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玩花灯”,听着青瓷碟子清脆的撞击声,抬头看,天上一轮明月,地上灯笼火把,装饰着“龙头”的青瓷船时而乘风破浪,时而缓缓前行,脑中忽然浮现出《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觉得今年这个元宵节,才真叫过得畅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