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办事要从实际出发
莫尔
好多事如同雾里看花,越看越看不明白,形成了中国大地上一个个怪圈。
首先说消费,最近报上连篇累牍地宣扬什么消费热点,银行连续6次下调利息,引导老百姓赶紧消费。可老百姓似乎不领情,存在银行的钱就是不拿出来。这真奇怪。
实际上一点也不怪,中国银行中虽有几千亿存款,属一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者又有几何?有位学者说得好,80%的老百姓的存款只占存款总数的20%;而20%的大小款们却占了总存款的80%。而20%有钱的人该消费的已全消费了,有别墅,有汽车,有“姨太太”,找不到新的消费点。80%的老百姓也想消费却不敢消费,买房子要钱,孩子上学要钱,看病要钱,如果有一天下岗了生活也要钱,一家仅存的那点积蓄,谁敢大胆消费。
二是买书,作家书商们一而再、再而三著文说,中国读者素质低,写的书卖不出去,很奇怪。实质上仔细一分析是书价问题,近几年来书价几乎一年一番,九十年代初十元左右的小说现在是三十元左右。一位知情者说得好,现在图书的成本只是书价的20%,其余80%都给了中间商,像这样漫天要价谁能买得起?
三说物价,现在物价是电子、服装、粮食等稳中有降,而人们看不见的第三产业却由他们要,这些人的嘴就是政策,是物价。如房子装修、小修理、缝纫、早餐、晚点,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行业价格每年都上调。问问城市居民现在每人月平均消费比前两年涨了多少?
前两年中央电视台大叫小车何时进入寻常百姓家,观众都很奇怪,以为他们吃错了药。而现在又有人说老百姓不懂消费,人们就怪了。我看,说这话的人是不懂中国国情,因为一般群众如要买小车,除非是十年八年不吃不穿才可能。
认认真真的深入研究,真真正正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的决策。如果高举邓小平的旗帜,就应从三个有利于出发,这样中国大地上就少些怪事,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