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5月13日
维权之页
03

“监督”应放在何时?

“监督”二字,可以说是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不要说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不时出现“监督”的字样,就是各个单位的公文、简报以及大小领导的讲话中,也不乏“监督”的条款、规定和说法。近年来随着廉政建设的加强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从中央到地方“监督”工作的确愈来愈重视,自然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确实令人欣喜。

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尤其是在某些应该或者说必须让有关部门参与、让百姓知晓以实施监督的问题和事宜上,却出现了“空白”,以致形成出了问题才想起监督部门了,或是捅出了漏子才去监督的“马后炮”和“擦屁股”的怪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对监督工作重视不够,甚或有意逃避监督而造成决策失误的一大缘由。

监督,顾名思义谓之为从旁察看并监督。没有从旁察看,不了解内情和实况,何以谈得上什么监督?事先不知情,等“生米做成熟饭”再去监促,无异于“亡羊补牢”。再看看眼下不少落马的这厂长那经理,或某些因决策失误使企业由兴到衰之单位,尽管原因是诸多方面的,但个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决策之前在办事过程中缺乏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由此可见,监督何等之重要。

在这方面,重庆市领导的认识和做法可谓高明。在蒲海清市长这种思想认识的指导下,重庆市新一届政府每次常务会议便邀请记者到会并允许公开报道。他们还规定:今后类似研究全市重要问题的高层会议,一律公开。这种在决策之前之中的监督,才是本来意义上的监督。事先事中与事后的监督,虽同为监督,可效果却大不一样。看来,着实应在监督二字上动动脑筋。 (樊振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