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家庭现象扫描
文/肖东
受伤的心永远在等待
据一项调查证实:离婚之后的单亲家庭中,由单亲母亲和子女构成的比例占到离异后单亲家庭的69%。而抚养子女的一方,有62%以上的人,不可能从另一方那里拿到其本应得到的抚养费。尽管离婚时这一点是协议或判决所不允许出现的。
唐敏已是32岁的少妇了,丈夫因为常年出差有了外遇,唐敏知道一切已无法挽回。对丈夫的自责、解释、犹豫,她一概报之以嘲笑,她只提出一个条件:儿子由她抚养。再自然不过的理由,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几乎所有的中国女人在遇到这种事时,总是要提出这样的要求。离婚后的最初几个月,前夫还能准时送来抚养费,渐渐地,前夫对唐敏和儿子不闻不问了。唐敏是个要强的女人,她作好了无论如何艰难也要把儿子抚养成人的打算。从此,她开始了一种近似于疲于奔命的辛劳生活。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做早饭、忙家务,随后又急匆匆地将儿子送入托儿所,上班还得溜出来买菜,中午赶去接儿子,回家做饭、洗衣服,到了晚上整个人就瘫在床上,连动都懒得动一下。日复一日,她仿佛苍老了许多,皱纹过早地爬上了额头。她承认一个人带孩子的苦衷:工作、家务,并不宽裕的经济收入,最要紧的是怕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原本舞跳得很好,离婚后就再没敢去过舞厅,一个人带着孩子,不敢“招惹是非”,和外界的接触非常有限。她不是没有想过,让另一爱上她的男人与她共同分担生活的重负,可是,这并非如同两个数字相加那么简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次婚姻的失败,使她处处小心谨慎,害怕脆弱的心灵承受不起再一次的打击而崩溃……
天大地大,何处是我家
父母离异,双方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这无疑会给孩子的幼小心灵带来刺痛。不可否认,亦有众多继父继母们心地善良,虽血缘不同,却能用真情与爱心融化孩子心中的冰块。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继父继母们都具有宽襟的胸怀,“隔层肚皮隔层出”的旧俗成见,依然常常扎根在某些人的头脑里。
林子今年13岁了,才上小学四年级,但这并不悬他的过错。以前父亲在外工作,与他母亲两地分居,只有逢节过节时才能相聚,渐渐地,他父亲连节假日都不回来了,父母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逐渐由淡漠到破裂,最终导致离异。法院判林子跟随他爸爸生活,于是小小年纪便尝到了背井离乡的滋味,他告别日久相随的小伙伴,到外地进了陌生的学校。继母是个嗲声嗲气、粗俗不堪的女人,根本容不下林子在她眼前碍手碍脚,林子刚刚熟悉了异地的生活,继母就怂恿丈夫把孩子送回原籍。林子费尽周折找到亲生母亲。怎料站在妈妈身边的男人却连连摇头:“你这孩子,法院已判你由你父亲抚养,怎么又跑回来了呢?”他妈做不了主,只有在一旁无声地流泪。就这样,林子像一只皮球,被父母踢来滚去,一直不能安定下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只身投靠体弱多病的爷爷,不久,爷爷久病不起与世长辞了。林子伏在爷爷的遗体上恸哭不止,爷爷下葬后,林子精神恍惚,生活难以自理,病倒在爷爷曾经睡过的木床上,等他人发现时,林子已追随爷爷而去了。
小科从小就父母离异,因是独苗,冯家说什么也要争得对小科的抚养权。不久,父亲再婚了,却很少关心他,对他的学习不闻不问,并且动辄打骂,交学费以及买衣服,父亲只给一半钱,还有另一半让小科找生母去要,而生母亦已成家,拥有一个新的家庭,对小科自然是不理不睬,小科带着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步入流浪儿的行列。为了生存,他把小手伸向了别人的口袋,日久天长,这倒成了他生活的来源,他也因此进了少,管所。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知这些父母是否这样问过自己:你已经打碎了孩子完整的家,却还让那些碎片时时伤害孩子,你忍心吗?
孩子不是“战利品”
在川东某市一个街道办事处的民政助理办公室里,一对夫妇正在办理离婚手续。一切办妥后,男方满含深情地嘱咐女方:“多给孩子买些营养品,他正在长身体。钱不够我可以多给一些,只请你答应我每月至少得见上孩子两次面。”旁边有人听了,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禁问:“你们这么好怎么还离婚?”女的答道:“我们的婚姻基础不太好,婚后才体会到性格不合的苦处,为了面子我们尽力维系这桩没有感情的婚姻,实在忍耐不下去了,我俩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了很久,最后认为还是分手的好,而孩子不应承受我们不幸婚姻所带来的结果。”
作为亲生父母,有必要让孩子感受到父爱、母爱,给孩子多些关心。然而,更多的家庭解体后,孩子犹如一条细丝,牵扯着父母,使得那些在离婚大战中拼得你死我活且反目成仇的夫妻继续一场争夺孩子的拉锯战。这种不见硝烟的战火弥漫在孩子中间,使得他们的心灵备受煎熬。
“老婆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乖。”某公司余某某,因夫妻感情不和提出离婚,所有的财产权利都宁愿放弃,唯一的条件就是将6岁的儿子小睿判归自己抚养,在他看来,钱财乃身外之物,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儿子则是一个继承自己血统和智慧的不可多得的,是他这辈子骄傲的依靠。可是,妻子也不爱钱财爱儿子,认准儿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声称与其骨肉分离,不如一死了之,谁都有充分的理由,谁都有坚定的决心。于是,两人都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不宣而战,每天抢着去幼儿园接儿子,试图造成既成事实,使自己在法庭上占据“有利地形”,争来夺去,闹得幼儿园教师左右为难,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小睿的生活规律,影响了他的身心发育。
“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当父母失和并面临分离时,惊了驾的“小皇帝”们,面对这一问题只会处于两难困境。虽说他们并不完全理解家庭破碎的缘由,然而他们的心里却不愿意失去血脉相连的任何一方。尽管孩子无权也无法作出抉择,但某些父母仍希望从感情上争取孩子的支持。
虽然离异,但却始终改变不了子女属于父母双方这一客观事实,也推卸不了夫妻共同抚养这一法定义务,无论孩子跟谁生活,仅仅只是履行义务形式上区别,并不意味着孩子从此就成了任何一方的战利品。
渴望蓝天,渴望爱
现在,离婚率的上升已成为都市生活一组难解的高次多元式。虽说夫妻间分手的原因纷繁复杂,但结局却是同样的,无数婚姻的破裂,将无数个单亲家庭推进了苦涩的漩涡。单亲家庭的出现,使其完全失去一个普通家庭所拥有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它以黯淡与冰凉的痛楚,在我们都市生活空间蔓延着一种辛酸和无序的情绪。单亲家庭的形式和存在承受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强烈的制约随着社会工业的持续发展,中国单亲家庭有增高的趋势,这些将会引起社会、舆论以及学术界的关注。
社会应更多地关注单亲家庭,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让每一个单亲家庭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理解。如果有一天,单亲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坦然地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家,并能真心地说一声“我同样很快乐”,那么,这将是我们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