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中年是银技术是金
——关于职工退养问题的思考
时下,一些企业实行职工内部退养制度,这对缓解企业经营状况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实行“一刀切”,按年龄界限划分是否退养,这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现在企业退养职工的年龄规定为男50岁女45岁(有的单位还更低)。按国际年寿最新划分标准他们才开始进入中年时代,其工作阅历、工作经验以及身体状况均处于最佳时期。按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员工的工作经验也是企业的一笔财富,这不是什么人都具备的,这些职工一旦退下来,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大的损失。
这些职工的家庭负担方面,上有老下有小,低工资收入多年,没有过多的积蓄,一旦退养后再找工作的可能性不大,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对企业而言,要负担他们的退养工资,其数额与退养前所差无几,对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我们国家从1992年就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公平竞争,而靠年龄来划分“职工退养”的办法达到减人增效目的,不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因为这里只强调的是年龄界限,未考虑人的能力大小,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目前流传的一句口头禅:“年轻是金,关系是银,能力是铜”,对企业和社会将造成不良影响。
既然用“职工退养”的办法来达到“减人增效”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何不采取更有效的办法来达到对企业富余人员消肿的目的呢?笔者认为,除采用“下岗分流”的办法外,还可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加强企业管理,搞好市场开发,争取更多的施工项目。对于施工企业,可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即将各车间各工地化解成若干专业公司,专业公司对外可承揽项目,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对公司总部来说,主要掌握人事控制、财务控制、价格控制和有效的监督。这种将专业化经营化为多元化经营的模式,对施工企业来说尤为适用。这是“减人增效”的一种间接方式。
二、实行职工竞争上岗机制,打破年龄界限划分的“减人增效”。按照企业人员消肿目标,反推下岗(待岗)人数,进行严格的考试,定出分数线,成绩合格者上岗。这种机制的好处是能督促职工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对企业发展有利。
三、实行“半工制”也是“减人增效”的一种思路。所谓“半工制”就是将有效工作时间减少一半,一天上半天班或一年上半年班,剩余时间由个人自由支配。对于企业的技术骨干可实行“半工制”;对技含量低或不好好干的职工实行“半工制”。实行“半工制”后,剩余时间不想出去再谋职的人来说,基本工资也比“最低生活费标准”高,可养家糊口不成问题;想增加收入使生活过得更好的职工,可另谋出路搞三产等,但应办理有关手续。 (王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