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9月17日
头版
01

消逝的“中国一号”

1999年8月25日,安亭,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一名身着蓝色服装的大众人自豪地指着流水线对记者说:“现在,平均每两分半钟就有一辆桑塔纳下线!”

在离总装车间不远的上海大众陈列馆内,一辆宝蓝色的老式轿车静静地泊在一隅,车头一只玲珑的凤凰展翅欲飞。这便是被称为“中国一号”——建国后由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后改名“上海”牌)。第一只“凤凰”的诞生,历经了数十万次的手工敲打,前后耗时整整3个月。

1991年11月25日,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走下上海汽车厂的流水线。具有33年历史,“车身流畅、敦实、呈海军蓝”,很有些末世贵族气派的“上海”牌轿车从此隐退。8年过去,关于这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的去向,几乎已无法考证。在如今的上海滩,“上海”牌轿车也难觅踪迹。

不可否认,曾经承载了我们民族骄傲的“中国一号”正渐渐消逝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郁才金,69岁,原上海汽车厂退休工人,“凤凰”牌轿车最早的制造者之一。这名嗓门特大的老先生歉意地解释:“耳朵不太好,敲了几十年铁皮留下的后遗症。”他说的“敲铁皮”即指当年手工敲打“凤凰”牌轿车的铁皮车身。12岁就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设在上海的工厂里学生意的郁才金1954年进上海汽车厂的前身上海汽车装配厂。1958年,当上海决定以美国的“道奇”顺风轿车为样车,制造第一部国产轿车时,扳金工艺绝佳的郁才金被选中负责手工制作轿车的车身。

中国人是善于创造奇迹的。上海汽车装配厂当时位于今锦江饭店的对面,车间里停泊的一辆“道奇”车成了郁才金和他的伙伴们琢磨的对象。郁才金找来一个硕大的树根,顶端磨平,衬在白铁皮下,再用木榔头按照“道奇”车的有关参数慢慢敲打成型。车顶的圆角由于弧度较大无法精确测量,郁才金就用牛皮纸拼拢,糊在圆角上,晾干后揭下,再与铁皮比样。车身分三段手工完成后,再焊接,之后必须将凸起的焊头一一砸平、磨光,才能最终喷漆。

回顾手工打造“凤凰”的艰难历程,原汽车装配厂职工宋联良感慨万千:“当时“凤凰”轿车的四门两盖一顶(四扇车门、引擎盖、行李盖外加车顶)全部是我们工人用榔头一下下敲出来的!由于是手工制作,每部车子的细部都不完全。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有了模具……”

1958年9月28日,第一辆“凤凰”轿车试制成功,至1960年共生产18辆。直到1980年,年生产能力突破5000辆后,“上海”轿车的生产方式步入稳步发展期。“凤凰”、“上海”走过的崎岖道路,可谓是我国汽车工业与世界接轨的前奏曲。在最后一辆“上海”轿车下线的前6年,上海同世界汽车工业的合作就已经拉开了帷幕。“凤凰”在消逝的同时,其实已经完成了一次再生的历练。

时至今日,占据中国汽车一半市场的上海汽车业已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与当年“凤凰”区区两位数的产量相比,桑塔纳的年生产能力从九十年代初期的10万辆跃升至今年的近24万辆,上海“别克”轿车去年11月就形成了批量规模,而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帕萨特B级轿车也将于明年3月驶下上海大众的流水线。

最后的“上海”轿车虽已“消失”,但它在漫长的摸索中留下的印记,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后来者的道路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愧于“中国一号”的称谓。 (王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