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07日
社会经纬
04

泰山石刻

文图/吴广升

我满怀虔诚之心,登上泰山的最高处:可与天对话的玉皇顶。

为了禅地封天,古代帝皇频频叩拜泰山。泰山热闹了数千年。最痴迷的是清乾隆帝,他一生11次千里迢迢来膜拜这座神山,题留诗刻100余处。东封泰山,规模较大的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他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来到泰山脚下,服兖冕于行宫,斋戒于帷帐,乘法驾挟浩浩盛唐雄风上泰山,在极顶筑坛封天,求天保佑国泰民安。唐玄宗首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御制《纪泰山铭》,书刻于极顶大观峰。御碑高13.3米,宽5.7米,计1009字,是玉皇顶上现存最大珍贵的一面石刻。

自古以来,多少志士仁人登泰山以抒怀。李白在南天门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在极顶沉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山的浩浩清风和雄伟博大,使诗人铸炼出不朽的诗魂。共和国的元帅也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丛。”表达了革命家的豪迈气慨。

在著名的经石峪,溪水潺潺声飘然入耳之际,亩大的一石坪豁然现于眼前。石坪上残存斗大的1067字经文,从东而西计38行。这是一部5000余言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刻于北齐年间,历经1400年的风剥雨蚀,残存的经文仍然风骨犹存。我细看了半天,惊叹经文以隶为主,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态,结体大方自然,笔力苍劲古拙,富于变化。书艺之高,字体之大,堪称大字鼻祖。是谁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

暮色苍茫之时,我走进岱庙,久久端详那里收藏的一块块石刻。恍惚中,仿佛看见无数泰山石刻,从山上山下飞舞而来,竖成一排排,展现在我眼前。我忽然明白了,阅读她们就是阅读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精彩。这充盈于天地之间千百年的书页,所寄托着一代代志士仁人的理想追求,就是不朽的民族之魂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