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16日
头版
01

“3.15”让你喜欢让你忧

“3.15”——春光明媚,一个难得的好日子。

“3.15”——消费者一年之中难得有的好心情。

在这个消费者的节日,本报记者和通讯员兵分几路,现场实录,从各地采撷了一组报道,以飨读者。

西安市上午9时半,省市技术监督部门在西安民生和开元商场门前举办“规范市场、促进消费”为主题的大型质量宣传咨询活动,各有关检验单位带着专用的检测仪器,在这里免费为消费者检测商品质量,并设置了“曝光台”,台上摆满了各种假冒伪劣商品。长岭、海尔等90多家大中型企业代表在现场接待消费者的产品质量咨询。西安电信局电子城维修站组织20名业务骨干,分别到39个住宅小区设点为民服务。

10时许,由省烟草专卖局组织的近70台汽车,拉着查获的各种假烟,在警车的开道下,排着队路过新城广场,使“3.15”活动达到了高潮。

当晚,在西安体育场还举办了“3.15”大型文艺晚会,来自京城的明星与陕西文艺界名流同台献艺,将省城“3.15”宣传活动推向高潮。

“上帝”在今天才能有一点感觉——一位女教师手里攥着大把的宣传资料对记者说。可是,记者在新城广场采访所见满不是那回事。支摊的、散广告的、大喇叭喊的,八成是推销产品或推销服务——XX果奶、XX排毒、XX治疗仪、XX啤酒、XXDVD、XX律师事务所,不胜枚举。真正的投诉点、答疑释难类摊位仅仅是政府机关以及公平交易局等等。

在人群中穿梭往来的推广先生、小姐不停地往行人手里塞宣传品。房地产、保险、装修、电脑、养颜、纯净水、富氧水、矿泉水……记者计算了一下:每走三步能碰见两个。这可乐坏了平日里走街串巷收破烂的,他们穿戴齐整、手提大包,见材料就要,不一会手里就满满当当。

这是商品交易会吗?非也。这是大甩卖吗?非也?这是咨询活动吗?非也。反正是广播响、人气旺、气球悬、记者忙。

骑车返回的路上,看着车筐里的一堆花花绿绿的传单,回想起自1983年以来,我们几乎每年都在纪念这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的口号即为“明明白白消费”。想想所闻所见,我心里禁不住直嘀咕:3.15,你变味了吗?

工商临潼分局和区消费者协会,也在县城南北大街繁华地段设立了中心会场,在城乡各街道市场设立消费者投诉点。工商干部现场受理消费者投诉,接受咨询,宣传点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真假商品,他们一边讲解识别真假商品知识,一边讲解典型假冒商品违法案例,街道上人流如织,前来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15辆带有统一标志的消费者流动投诉车穿梭往返,16个消费者投诉点围满了过往群众。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农咨询了购买农药、种子需要注意问题后,满意而去,口中念道:这种服务好,让我长了见识。据统计,该区当天共散发各种宣传资料3万多份,接待咨询达五千人次,现场受理投诉16起,销毁有毒有害的假冒伪劣商品价值10多万元。

宝鸡市经二路是“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昨天上午,在位于这条街的“全国文明示范店”——宝鸡商场门前,十几张长条桌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宝鸡市技术监督局、市工商局、市消费者协会、宝鸡商场等单位在这里设立了3.15宣传、投诉、咨询接待站,30多名工作人员现场受理、解决消费者遇到的疑难和棘手问题。经了解,消费者咨询的多、投诉的少。投诉家电类质量问题占2成,电话计费不清问题占1成,医药质量问题占1成,服装加工类占1成,太阳能热水器服务纠纷问题占2成,鞋子质量类问题占3成,生活类商品仍是今年投诉的热点。

在距宝鸡商场不远的人民商场两侧,宝鸡经济广播电台与宝鸡人民商场3.15特别节目直播现场,两部咨询、投诉电话成了热线,据经济广播电台工作人员介绍,今天上午共接到投诉电话50多个,投诉矿泉水、鞋子、防盗门等质量及服务纠纷占80%。

早上9点到11点,记者在宝鸡华通商厦、宝鸡商场、人民商场进行调查,发现投诉的有40余人,而绝大多数是咨询的人。投诉的种类繁多,有化妆品、服装、移动电话、食品等等。投诉较多的是家用电器,如电视机、VCD等。摩托车也是投诉热点,一是耗油量超标,二是质量不过关,有一顾客买的踏板车10天修化油器三次。对移动电话的投诉主要是收费高,收费名目不清楚。

在“海星超市”一老人投诉,说春节时在此购得“广东省青联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老年奶粉”一桶,打开后发现只装了四分之一奶粉,其余为空罐。

大荔县昨日的大荔县热闹非凡,大街小巷,“3.15”宣传车在向人们诉说着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县城中心新建的同州广场更是人声鼎沸。县工商局现场设立了咨询台,向群众解答有关“3.15”的话题。宣传队的同志们在街头向过往群众散发“3.15”宣传材料2万余份。县内各企业和部门也纷纷“亮相”,县电信局、移动通信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农机公司、种子公司、县医院、保险公司等十几个单位,争相在广场台前向前来咨询的群众解惑释疑。而上午由工商局和消协组织的文艺汇演,舞蹈、小品、演唱等节目将“3.15”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假冒伪劣商品展览台前挤满了人群,人们睁大眼睛瞅着桌上的假烟、假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酱油、醋、家电等,竖着耳朵倾听介绍假货与真品的知识区别。

“3.15”在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中过去了。记者所见所闻可谓喜忧参半,商家重视消费者权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令人欣慰。然而,各地活动中商家借“3.15”之机,大打商家牌,大肆推销产品,实乃“3.15”活动的“弦外音”,这种变相推销商品的做法,不仅使消费者生厌,而且也有悖于“3.15”宣传之宗旨。

愿让消费者欢欣的“3.15”能真正成为“365”,愿消费者天天都有个好心情。

本报记者 韩庚桂子江河

通讯员 树斌望龙维佳杜斌

题图左:一些企业抓紧时机进行企业形象宣传。题图右:省消协、省工商局等部门开展宣传咨询活动。

本报记者 王津萍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