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舆论导向“轻工”教育导向“偏误”利益导向“空档”
一线职工对不愿学技术“有说法”
职工技术素质,决定着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职工技术素质的高低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但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必要的管理、激励机制,在技术和工人之间出现挂“空档”现象,导致绝活失传,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损失。
舆论导向诱发青工“轻工”
一些传统的观念在部分工人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认为做为基层工人只要干好自己本份内的工作就行了,学技术、干技术工作有的是大学生,没有必要出头露面。笔者在安塞一国营企业调研时发现:有55%的一线职工认为,在岗大学生、中专生具有这么好的自身优势都不去学,我们基层工人技术水平本来就低,再学技术能有什么用,还不是白费力气。45%的工人认为,现在企业不景气,工资、资金少的可怜,与其在岗位上花时间辛辛苦苦的死记硬背那些专业知识,还不如出去找个第二职业,现在都有双休日,休息时间多了,为什么不利用一下出去挣点钱呢。还有一部分青工贪图享受,“重仕途轻工匠”的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认为青工学习难以迅速实现自身价值,还不如考文凭、凭关系来的快。
教育导向给青工学习造成“偏误”
职工技术培训应该是企业提高在岗职工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有些单位领导根本没有把提高工人素质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有时候迫于上级压力,不得不搞形式上的职工培训,但培训效果只满足于人员到齐,课上了,“毕业”了。就这样举办者“辛辛苦苦”的举办了一届又一届技术培训班,其实职工技术素质、操作技能究竟能提高多少,他们从不过问。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找不准学习热点。许多工人迫切想学习、想了解、想知道的学不到,而一些无关紧要的、职工不愿意学的东西,却整天讲的头头是道。时间长了,工人认为学这样的东西没有用,还不如不去学,这样就形成组织者与参与者“两张皮”。形式和操作上的欠妥,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感到厌倦。
利益导向工人学习挂“空档”
一些企业过分片面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忽视了技术工作,低估了技术工人的作用,没有把技术工人当做人才来看待,更谈不上利益倾斜,使一些具有专长的能工巧匠受到冷漠,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对工人成才支持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些在技术大赛中得到好成绩的一线工人,大多部分得到的只是一次性的不多奖励,很难从工资或补贴中享受一定的待遇,更谈不上奖金分配上倾斜、住房上优先、子女就业上照顾等实惠,使技术工人参与技术比武热情减退,不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培养多一门手艺就多一个就业机会的竞争意识,应大力推广青年技术工人的先进操作方法,对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多面手应时树立典型,大张旗鼓的进宣传,使其在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名、广播上有声,让青工到学技术、钻技术的甜头。
田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