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胚胎移植技术可使黄牛生出奶牛,一个胚胎生出几个牛犊。普通山羊生出布尔山羊,农民们说,这技术真是一座金矿,本报记者特地赶赴杨凌,采访了一位——
开掘“金矿”的人
前几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则利用高科技繁殖布尔山羊的新闻,一时间,急于致富的农民喜不自禁,买一头肉用布尔山羊要花一万余元人民币,利用胚胎移植繁殖只需数千元。当然,最受人们关注的,则是从事胚胎移植的研究专家和课题小组成员。带着对科学的探秘心情和对科学家的敬仰,记者冒雪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胚胎学专家窦忠英教授。
一说起科技产业化,年过花甲的窦教授激动万分,连说多亏了好政策和好的科研环境,否则规模从事胎胚产业化想都不敢想,更别说为民致富了。他的第一次创业经历至今难以忘怀,那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1963年,窦忠英从当时的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本科毕业留校,师从王建辰担任兽医产科学助教。以后的几十年间,他们虽有利用胚胎移植工程改变养殖现状的想法。也在实验室里搞牛羊胚胎移植获得成功,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推而广之。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他的梦想,窦忠英也盼来了第一个敢吃“螃蟹”,和他共同搞动物胚胎移植小规模产业化的人——三原县白鹿公司经理常万全。常的公司是乡镇企业,他听说搞胚胎移植能赚钱,便通过各种关系请窦忠英等人用胚胎移植方式让黄牛生奶牛。农民企业家的市场眼光大大激发了窦忠英等人的信心,他们在三原县选厂址、盖牛舍、建实验室。窦忠英还把出国补贴搭进去买来仪器、设备支持胚胎移植研究。1986年,窦忠英用农民的黄牛生奶牛大获丰收,同时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得到了第一个半胚犊羊(即一个胚胎分成两个,发育成两个不同个体)。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各级媒体争相报道,农业部当即把一个庞大的日本国农业生物技术代表团带来考察。
1986年开始,窦忠英等开始承担86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省科委和学校决定将实验室搬回学校,建立西北农业大学奶牛胚胎移植实验站,拨款设立供实验用的奶牛供体场,促进技术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在承担了国家大型项目的同时,窦忠英仍不忘产业化尝试。1990年,他选中了西安草滩农场,利用胚胎移植加大奶牛产奶量,当时利用鲜胚妊娠率达到了60%以上,小数量达到78%,当年他和武功县武功镇畜兽医工作站合作,得到4分3犊牛(即一个胚胎用技术分成4份,产下3头牛犊)这是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此后,利用细胞核移植家兔、移植猪不断获得成功。
杨凌示范区成立后,利用高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化又一次成为窦忠英的心事。此时,条件好了,农民富了,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意只变了,肉用布尔山羊成为致富快项目。一头布尔山羊价值万余元,移植胚胎利用普通山羊生布尔山羊花费仅数千元,农民们从各地涌来。然而,单靠农民的热情远远不够,产业化进程需要企业参与,这时杨凌金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主动寻上门来合作。科技(科学家)+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迅速名扬三秦,被人称为金坤模式。金坤公司负责冷冻、收集优良胚胎,窦忠英等人负责技术,农户负责饲养。如今利用高科技使一头山羊生几十只布尔山羊已不再是难事。
回首往事,窦教授说,产业要发展,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人们的知识层次,企业的胆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是关键。他还透露说,克隆大熊猫并不只是一个梦,目前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本报记者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