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小小改衣店
赵希敏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咱不懂啥叫社区服务,只是觉得40多岁了,能干些便民小零活就不错了。一间小屋,一台缝纫机,一大堆布料外加一个便民服务项目招牌就构成了改衣店。
四年前从陕西第二汽车制造厂下岗后,她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不懂技术,何况已40出头,靠什么去支撑这个家呀。苦闷了一段时间后,赵希敏清醒了许多,她跟同是下岗职工的丈夫商量想开一个小饭店赚些薄利。新安饭店在她好不容易筹资4000元的条件下开张了,然而由于沿街饭店过多,竞争很是激烈,加之自己不得地利,三个月过去了,赵希敏一盘算,扣去房租、水电费、师傅伙计工资,不仅一分钱不挣,连4000元本金也难以收回。
无奈之下,她只能另寻出路。丈夫买了辆旧三轮在经九路拉货。她见街上裁缝不多且经常有人问哪有卖袖套门帘什么的,就心头一动,决定开办一个小小改衣店。
刚开始张罗生意时,她用手工缝。新安街上常有人要订做一些门帘、窗帘、床罩什么的,她就连日加班加点去做,为了让顾客满意,她还用彩线绣些小花小草在上面,人们见了都爱不释手。丈夫见她太辛苦,就给她买了一台缝纫机,小店生意就这么开展了。如今赵希敏又通过培训掌握了裁衣技巧,不仅有人让她把衣服由大改小,还有人看中了她的手艺想订做服装。赵希敏盘算了一下开店两年来的收入,已近2万块钱,加上丈夫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水平已算差不多了。
但是她并不想止于这一步,她想再买几台缝纫机、熨斗等工具,店面也要扩大,让她熟悉的几个下岗组妹也参与进来。 ■宋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