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27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一声叹息 工人们的心气儿 “师傅是党员” 笑林:功夫在相声外 与报有缘 你快乐吗? 旅游者如何保护自己权益 我国面临的挑战 科技扶贫的创业人 禁伐之后辟新路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4

一声叹息

□文/雷钟哲

去年年末,发生在河南洛阳的一场大火,使309人在上帝诞生的那天见了上帝。消息传来,使我在寒冷的冬夜更觉寒风凛冽。面对顷刻间阴阳两隔的亡灵,一个书生,似乎只能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可时隔不久,陕西农村发生的另一件棍棒打死逆子然后抛尸枯井消息,再次让我在一声叹息之后思绪翩翩。

大荔县两宜镇南贝村有个老实巴交的赵老汉,一生养育三子,大儿子早已成家,二儿子有些痴呆,只有三儿子高中毕业后一直跟老俩口一起生活。但就是这个知书不达理的“小三子”近年来搅得家中不得安宁。去年7月的一天,赵老汉让他下地干活,他不情愿。老汉说了几句,他竟拿起锄头在父亲头上砸出一个血泡,老父吓得躲到邻家,他仍不肯善罢甘休,追至邻家高声叫骂。去年夏天,他睡起后嫌无人做饭,便将家中几只老母鸡捉住活埋。今年元月,他因琐事不满,抓起剪子对准父亲捅去,可怜老父老母仓皇逃出家门,寄宿他人家中。当晚,老汉在别人炕上思前想后辗转反侧,想起育儿的种种难辛,想起逆子的种种可恶,难过得哭到天明。次日晚,陷于极度悲愤和绝望的老汉独自回到家中,发现儿子还未回家,便把大门顶死,然后回房休息,半夜儿子闲逛回来,推门不动,指名道姓对老父泼口大骂,老汉气愤至极,拿起棍子便朝正从门槛下往里钻的儿子腿上砸去,他急忙爬了出去,其父打开大门,追至门外,又是一阵乱棍,眼看儿子动弹不得,才返回家中,用架子车将儿子运到村外责任田,抛尸枯井之中。

读罢以上转述,料想无人会对赵老汉无奈而又无知的杀子灭亲行为无动于衷,尤其在亲情浓浓弥漫的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所以,它留给人们反思和需要正视的问题,就愈显得深刻而又尖锐。

谁都知道,从古至今父母之于子女或者子女之于父母间的亲情,是人世间一种最为纯真深厚沁人肺腑的感情,因此,这种情感历来为世人感念和传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已经传唱千年即是明证。我国传统的人文理念中,忠孝仁义、礼义廉耻构建了一个道德评判和行为取舍的标准,成为维系这种亲情的潜在力量。只可惜,在曾经有过的一段荒唐的历史时段里,许多合理的东西,都被当作封建主义的糟粕象洗澡水一样地泼了出去。如此在思想禁锢的结果,使得诸如“孝子贤孙”这些本来含有褒义的词汇,也只能和革命的对象——地主与资本家连在一起了。社会舆论对忠孝肯定力度的松弛,自然会助长忤逆行为的发生。这也就使得郭老汉三子的大逆不孝成为并非绝无仅有的个案。早在几年前,长江沿岸某农村,就发生过类似的悲剧——一位母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亲自指挥自己的几个儿子将另一为害乡里无恶不作的忤逆子装入麻袋,捆绑结实后抛入江中。同样的,这些年来新闻媒体上亦不乏子女虐待遗弃老人的报道,由此可见,这类社会问题一直存在,只是缺乏足够的天谴人怨的社会氛围罢了。

以我愚见,为人子孙者,就应当成为父母(祖父母)的孝子与贤孙,且不说乌鸦有反哺之情,羔羊有跪乳之义,单就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皇天罔极的欲报之德,就让金石为之动容。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无私呵护,而子女对父母的回馈赡养,惜乎就不那么顺畅和自然了,这到底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萌动生长、脱胎而出的呢?

仔细想来,父母给上中学的孩子洗脚,给上大学的孩子洗衣,而从未向其进行哪怕一点点反哺的启蒙教育,如此这般的溺爱和娇惯,怎能不亲手培养出自己的掘墓人呢?

赵老汉在用棍棒结束儿子生命的同时,也把自己送上犯法的境地,等待他的,当然是法律的惩处。在法制日臻健全的今天,赵老汉却选择了一条愚昧的道路,这是另一范围畴的悲剧。所幸的是,有那么多的乡亲联名请求为他减罪,足见天地间还有秤在,有秤,人间就不会永远的失之不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