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11日
维权之页
03

图书怎么流失了

近两年,西安市旧书摊自行集中成市,生意十分火爆。在东郊秦王陵、文艺路、鱼化寨等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旧书摊市场,吸引着大批前来“淘”书的市民。

旧书摊上不乏好书。上海译文、人民文学等老牌出版社在八十年代印行的一批中外文学名著在旧书摊上随处可见。这常让“淘”书的人有种海边拾贝般的欣喜。然而,打开这一本本文学名著,扉页上赫然在目的往往是这样一些图章:××机械厂职工图书室;××厂职工俱乐部;×××厂工会委员会,等等。

职工图书室的图书何以会流落到旧书市场?一位姓王的旧书摊贩向记者坦言:摊子上的“好书”都是他按斤论价从企业收来的,他一次就从东郊某大型军工企业收购了五千本书。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旧书市场上的图书除了摊贩们向私人或废品回收站收购来的以外,厂矿企业图书馆流失的图书占了很大比例。

在企业干了十多年工会工作的老黎非常理性地说:在经历了“文革”那场文化浩劫后,大家尤其是青年们对图书有种“饥饿”感,各企业工会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资于图书室、阅览室建设。八十年代,中华书局、上海译文、人民文学和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出版社印行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学术名著,而且质优价廉,各企业的图书馆、阅览室便借机丰富了自己的收藏,这也是工会的宝贵财富。后来,“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再后来商品大潮涌动,职工图书馆便冷清了。图书流失了,应该说这也是工会资产的流失。当初建设图书室,购置图书,花费了不少人力、财力,况且那些文学名著和学术名著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如今厂矿企业的职工图书室基本上已是“十室九空”,硕果仅存的也是“名存实亡”。记者在航空系统的一家企业了解到,该企业的职工图书馆有2万多册图书,但绝大多数是九十年代以前的出版物,1991年到1995年这五年间仅添置了1000多册图书,而1995年以后,除了每年订阅十几种报刊杂志外,再也没有添过一本新书。而不少企业的图书室已铁锁禁锢,尘埋多年。记者在西安市西郊某厂看到,这家企业的职工阅览室已改作对外营业的歌舞厅,阅览室的近万册图书被存放于办公楼地下室,任其霉烂。而更为典型的是这样一起事例:今年2月,西安市南郊某电子公司强行将职工活动室改作“美容院”,导致活动室所藏的几千册图书、杂志被堆放在一处早已废弃的浴室内。

在这种情况下,职工图书室图书流失便“在劫难逃”。先是图书由私人盗出变卖或私下变卖,后来不少企业甚至一些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便公开将图书“处理”掉。书没了,图书室、阅览室自然不复存在。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条:首先,一些企业工会单纯从经济利益考虑,热衷于“三产”建设,将图书室场地改作他用;其次,图书室需要经常维护和专人管理,这是一笔固定性开支;第三,企业对图书缺少资金投入,职工图书室日益萎缩。图书流失了,工会多年积累的资产也流失了,这直接的后果便是职工失去了文化阵地。对此,广大职工是痛心的,他们希望在功利主义的汹涌大潮中能保留住这一处“精神家园”,希望职工图书室能重现昔日的辉煌。因为书籍毕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本报记者 辛国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