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缺乏一批“笔杆子”企业发展令人忧
日前,记者去一企业采访,巧遇工会主席命手下写一篇小稿子,结果就这篇小稿难住了小伙子,不是语句不通便是错字连篇,急得工会主席直嚷嚷,这点事都做不好。随后,主席感叹企业笔杆子太少了。
西安煤矿安全仪器厂的办公室主任翟国斌时常自己动手写总结材料,他称手下能写材料的只有1个人,还有其它要事。他说,人手本来就少,又没有一个能写的,真没办法。
日前,记者旁听了西北电建四公司三分司的一场通讯员培训课,发现30名来自基层的通讯员对新闻写作知识知之甚少,多数人根本就没动过笔,对此,企业宣传部门的同志连说是培训工作没作好。其实,多跑跑企业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宣传部门正面临着人才断流的危机,老的笔杆子由于各种原因正逐步减少,小的又青黄不接。究竟为何形成了这种局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一些企业领导的心目中,管理企业的重点是生产一线,只要一线工人能多干活,干好活就行了,宣传部门是虚设的部门,对宣传不重视,没有调配得力人手。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甚至连宣传部门都取消了,更有甚者,在安排下岗名单时,将政工干部也列入其中,名曰,企业效益都没了,还要你们这些“卖嘴皮子”“耍笔杆子”的做啥。听起来让人寒心。
领导不重视是一种倾向,企业职工个人素质差,又没有经过专职培训是导致企业缺乏一批笔杆子的重要原因。记者在数家建筑企业、石化企业、电力企业采访发现,由于多种原因,近几年来,进入企业的大中专学生越来越少,职工队伍文化素质正面临着一场蜕化。记者了解到,一些自称培训搞得好的企业,一年也只是分两次请报社老师来讲讲课而已。其次,宣传岗位在部分企业中常处于“次要”地位,现如今,企业的利益分配都向一线倾斜,一些本是搞宣传,写材料的好料子也纷纷改弦易辙,另谋高就了。
长此以往,我们的基层通讯员队伍将大大萎缩。广大读者并不想看到报纸和媒体上翻来覆去只有那么几个熟悉的通讯员,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的动态。企业职工更愿看到自己的企业、自己的身边新闻见诸于报端。而要写出来,除了记者,还要依靠企业的笔杆子。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