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亟待完善的劳动力供给调节机制
有消息称,中国正在经历两轮重大劳动力结构的调整。第一轮劳动力结构调整是以国企改革和经济转轨为背景,它产生的总量矛盾直接导致了中年人群的就业危机;第二轮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直接引发的结构性矛盾,低龄化、高学历化正是“青年新失业现象”的显著特征。而我国克制失业顽症的方法还仅是从增加劳动力需求考虑,这就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问题全部,因为失业现象是劳动力供求两方面作用的结果,所以失业治理还需重视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与质量。
据国家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从业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的年限甚至低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25周岁以上的人口中,美国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6.5%,日本为20.7%,印度为2.3%,我国仅为1.9%。这样一方面造成我国劳动参与率过高,一方面素质过低,而新生的高文化水平劳动力又由于岗位提供不足形成的失业。
因此,专家提出在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国策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降低劳动参与率。西方国家由于逐步建立起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互适应的社会机制,人口普遍进入了低增长阶段,从而保持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动力。而我国15-59岁生产年龄的人口已有9亿,这意味着过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当期劳动力供给太过饱和,加大了就业压力。
事实上在目前的供给状况下,减少数量和提高质量可以通过延长教育年限、加强职业培训和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这些手段来产生“叠加”效应。现在的就业市场证实了低素质劳动力必然被淘汰,但是市场上的下岗失业人员普遍文化技能较低,新生代的大学毕业生也存在就业意识差、就业技巧欠缺和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符等障碍,许多用人单位对高校生的评价是:基础技能差、基本操作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所以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供给,有必要通过加强下岗失业人员转岗培训,并加强职业介绍事业,形成多层次、全履盖的职业介绍网络,建立健全再就业机制,同时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就业前追加1-3年转业培训和相关教育,待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方可进入就业市场。
由于陕西经济欠发达,就业投入严重不足,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就业工作明显滞后,因此应在积极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就业投入,完善职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工作,使供给机制发挥应有作用。 ■本报记者 宋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