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官办≠法定
□文/李云青
先看看小刀先生的一段文字
《谁来管管“官”办培训》——如果随便选一个企事业单位,一问:每年会收到多少关于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社区建设的通知?肯定数以十计。这些“培训”的组织者,往往是政府相关机构或“挂靠”于政府机构的机构,谁也不敢怠慢。/然而,所有的培训都要收费,拉到郊区“度假”算是近的,弄不好就要长途跋涉跨省“旅游”。有的甚至排列不同批次和线路,任君选择。多花多玩,少花少玩,但不能不花。因为培训与发证挂钩,无证不得上岗,还有工作大检查等等在后面。/贯彻国家政策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本属分内工作,怎么能够变贯彻为培训,变服务为收费?说穿了,“官”办培训开支靠公费,获利是个人,收到的那些钱肯定进不了国库(《工人日报》2002.8.12)。
面对上述情况,该怎么办?(谁来管管?)小刀先生开的药方是——解铃还需系铃人。/恕我直言,这“药方”很难见效,道理很简明:在中国,上级不悬着下级的“乌纱帽”,自我否定(解铃)的官人,还有吗?/小刀先生还说:“官方当办公事,不可借“官”谋私——哪怕是部门之私。否则将失信于民。/这些话,太“理论”了,太“理想”了,在中国,不借“官”谋私(我指的哪怕是一分一厘)的人,不借“官”谋部门之私的人,还有几个?(中国的“霸业”部门,疯狂掠夺民财多少年了!)/至于小刀先生担心借“官”谋私,将“失信于民”。/这是替官人“自作多情”,高抬他们了。官人可以“亲自”在上下班的路上,让身边的群众给官人的“信任度”打打分(微服私问),看能否及格?
如此说来,到底——谁来管管“官”办培训——呢?有两点“所答非所问”的想法。
一、先不说——谁来管管“官”办培训(因为,在中国,只要一触及到“官”的问题,就非常艰巨,复杂,微妙,近似“哥德巴赫猜想”),先说说——如何对待“官”办培训吧。我的想法是:岂止“培训”,今后,只要是官方下达的规章、制度、意见、办法……总之是“红头文件”之类的东西——只要与“法”抵触——就一票否决,盖不执行(自然,可以向上“报告”一下)。
二、进一步想,虽不是“官”办的什么什么活动,而是“权威部门、专家、学者”张扬的东西,也要先打“问号”,独立思考,不可盲从。因为:1、时下所谓的“权威部门、专家、学者”的名号,大多未经“公证”,“公证人”也未承担“法律责任”。它(他们)的名号,民众不买账。2、如果敢“直面现实”,敢“实事求是”,各地的“事”,还有多少是“真”的?中央一级的“先进人物”有没有“假冒伪劣”分子?各种的“奖事、赛事、评事、节事、考事……”评委自己揭出了多少“猫腻”?乡村的“财务人员”如何按照他们的“上司”斗胆包天地填报数字?懂了如此等等,就该知道如何对待某些“权威部门、专家、学者”张扬的东西了。
以上两点,归结的意思是:官办不等于法定——这是民众对待“官”办事务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