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善待哪种“富人”
□文/郭兴文
现在财富多了,富人也多了,多到了有时候我都弄不清“富人”的概念。
靠一点名声或地位侵占别人财富起家的富人、靠偷税漏税起家的有钱人(比如刘晓庆),合法不合法大量“灰色收入”也成就了不少“富人”,还有没露馅的贪官污吏也是“富人”,当然也有不少靠勤劳发家的个体户和经营有方的民营企业家也是“富人”。前一阵子在媒体上关于善待“富人”讨论颇为热闹,依我这书呆子的笨脑袋想这种“富人”就是指“先富起来”的拥有大量物质财富的人。有文章提出要“善待富人”,认为“为富不仁者毕竟是少数”并且把善待富人提高到了“也就是善待改革开放”的高度。对此咱不敢置喙,说不好了轻则是“仇富心理”,说重了就是“不善待改革开放”,这罪名咱可担当不起。好在咱只不过是工薪阶层小人物,虽不富也能吃饱肚子,而且还绝对不会吃撑了;手头虽有几块闲钱但绝对保证不够去犯“包二奶”的错误,只能在单位组织支援灾区或希望工程献爱心时很不好意思地表示一点意思。经常自我安慰与下岗工人比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咱敢拍着胸膛说不但没有“仇富心理”,说真话还有点羡慕心理,连买福利彩票都想着一下子能买中五百万大奖,一夜之间也成为富人。至于要是那天有人来给我行贿赂的话,咱也保证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可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上门来送的。
不管是哪种“富人”在我眼里都是拥有物质财富的人,比如住在别墅里的大款是富人,比如整天带着小蜜的人是富人,再比如开着奔驰车兜风的人是富人,还有攥着大把钞票花不完的人是富人……对这些富人现象,咱不敢自作聪明区分那些“富而有仁”那些“富而不仁”,统统认定是富人。可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一不留神又冒出了一种“富人”,或者说是一大批另类新“富人”;《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某名牌大学的一位来自安徽女大学生因父亲退休、母亲下岗、姐姐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去当“三陪小姐”挣钱供自己来读大学。于是就引发了道学家加理论家的评论,说“要用好贫困这笔财富”,认为“贫穷对于他们来说是动力和鞭策,他们不仅拥有这笔财富,而且还在不断升值。”并大声呼吁“请善待和用好这笔财富”。原来贫困到靠当“三陪”挣钱的女大学生也是“富人”;下岗后领不到工资养家糊口的人也是“富人”;宝鸡市一位孩子考上大学缴纳不起学费父亲跳楼自杀的人也是“富人”。照此的话,有关方面说还有四千万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都应该是“富人”。而且人们对贫穷“这笔财富”既要“善待”还得“用好”。我惊得不仅直跌眼镜,连眼珠子都快惊掉了。要说他们是因为贫穷“不仅拥有这笔财富,而且还在不断升值”,那岂不是真正成了最富有的“大富翁”,现在股市的股票都是一跌再跌,咱工薪层的几个血汗钱投进去都快没影了。就是那些大款生意人也不敢保证他的财富只赚不赔不断升值,而拥有了“贫穷”这笔财富“还在不断升值”?要真是这样的话,咱们国家别搞改革开放了,大家都当穷棒子和穷光蛋,拥有这笔贫穷的人生财富当富翁多好;别搞扶贫工程了,让贫困线上的人的财富自己去不断升值;别搞希望工程了,让花朵一样的失学儿童去守住这笔不断升值的财富!可是我知道过贫穷日子的滋味确实不好受,贫穷的“富人”最难当。我想发明“贫穷”是一笔财富而且是不断升值的财富理论的人绝对不想拥有这笔“财富”,也不会想去当这种“富人”。
我虽然脑袋很笨,但认定贫穷就是贫穷,贫穷决不是财富,更不是升值的财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女大学生有钱花决不会去当“三陪”,能为自己的子女缴纳起学费的父母绝不会跳楼自杀。要我说“善待富人”,得首先要善待社会下层的拥有“贫穷这笔财富”的“富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就是没有怜悯同情心,不能援之以手,也别发明奇谈怪论式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