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何要将劳动保障机构设到社区
日前,从有关部门传来消息,我省要在6月底以前,全省所有城市的街道、社区和符合条件的乡镇都要完成劳动保障机构的设立工作,并开始运转。那么为何要将劳动保障机构设立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呢?
社区就业机会虽多,但开发还需要靠政府。随着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社会化进程,随着社区公共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的蓬勃兴起,社区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有关专家测算,在今后几年内,我省社区服务业将可提供近30万个就业岗位,并且这些就业岗位大多是适合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区保洁、保绿、托老等公益性岗位。开发这些岗位,是我们今后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是当前和今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建立街道和社区的工作机构,依托社区或充分发挥社区在这方面的独特作用,才能把潜在的就业机会转化为现实的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我省30多万名下岗职工从单位回到了街道和社区,解决这一部分人的再就业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依托街道和社区开展服务,就能使下岗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及时了解到各种培训和就业信息,而且还能够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有效地就业援助。
社保管理服务化,90万退休人员更方便。目前,我省企业退休人员已达90多万,这些人员离开企业走进社区。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是实现社会化管理的载体。全省这么多退休职工进入社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服务社区化,做到有人接、有人管,高效优质服务,只有尽快建立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才能真正把退休人员管理起来,实现退休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让他们安度晚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一位人士说,随着改革的深化,一切由企业单位负责的计划管理体制正在弱化,基层社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作用正在加强,发展社区已经成为我国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过去机构只设在县以上的人民政府,不少劳动事务实际上是由企业来承担的。这种情况与形势的发展极不适应。另外,这也是劳动部门转变职能,服务前移,方便群众;换位思考的具体体现。
■邰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