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进城的背后
□文/薛海春
近两年来,随着生态经济品位的逐步攀升,建设生态城市也便应运而生。这既利于改善生态系统的平衡,又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件大好事。
然而,建设生态城市不是靠口号能喊成的,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研究所所长刘世荣先生表示,“三五年时间绝对建不成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要尊重科学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他认为,“就我国北方城市而言,建设生态城市没有10年到20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到的。”城里的官员们也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不易,栽小树要到何年何月才能长成见效,这与政绩“周期症”又相互矛盾,为了尽快实现“政绩工程”,于是,“大树进城”就成了最佳的选择。有些地方竟然放出高价,门前院落的古树向城里转移,有些地方从深山老林中将数百年树龄的珍稀古树“桂花王”、“梅花王”也搬进了城里。这实际上是一种给脸上贴金的浮躁心态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反应,其带来的恶果不言自明:其一,“大树进城”死亡率极高,浪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其二,“大树进城”拆东墙,补西墙,以牺牲广大农村山区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引向歧途,后患无穷。其三,“大树进城”的高价诱惑,鼓励一些人“为绿化提速”为幌子掀起出售大树风,卖高价,发横财,导致不正当竞争,腐败现象滋生。其四,“大树进城”淡化了城乡一体化的意识,对城乡实行有差别的环境标准,不道德,也不科学。
众所周知,生态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效益在短期内更是无法体现。当前在“生态优先”的口号下,在轰轰烈烈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有些城市“大树进城”风气盛行,这和大跃进时代的砸锅卖铁大炼钢铁似乎是异曲同工。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更严,必须以广阔农村山区的良好生态为基础,切实做好城市生态建设工作,着力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但愿“大树进城”就此止步,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