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公仆,请你端正一点态度
来自西安临潼区秦陵街道办的上访者愤愤不平,临潼区全部小学临时安排的“代课教师”高达2000余人,而从师范毕业的学生却只能在家待业,按照国家政策,应该清理代课教师及时安置师范生,然而当地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公仆却说,政策是政策,现实是现实;
宝鸡一家企业的职工因工伤问题难以落实,到主管部门上访,工作人员表示出百般的不耐烦,甚至扬言要哄赶上访职工家属出门;
曾有职工到报社反映,西安东郊一家企业的职工到上级领导处反映问题,竟然被这位上级领导用热水瓶砸在脊背上,背部肌肉被大面积烫伤。
热心的期待与冰冷的现实总是那么不协调,但由于“党领导一切”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行政手段处理信访问题模式,使得群众认为党委和政府有绝对权力,相信依靠党委和政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现行体制下司法权受到行政权的挤压,司法不能够完全独立,受地方党委和政府干涉较多以及司法腐败和执行难的困扰,使得大量本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问题只能堆积到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于是愤恨之余,新一轮的上访开始,从基层到地市,从省府到中央,对上访的执著正是来源于对政府的绝对信任,而诱发这一动机不断强化的却是下一级相关官员的冷漠和麻木。
很多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是上访者给自己执政形象抹黑,甚会影响仕途升迁,这种恶劣思维导致官员对上访者的厌恶与歧视,从而忘却了及时尽心尽力解决上访难题是职责使然。
上访者的诉求遭遇刁难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实,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感受到的还是上访者对于国家公仆的坚定的信任。遭遇冷漠没有使上访者丧失寻求解决问题门道的信心,反而多的是对上一级政府机关和公仆的期待。
对于一些“公仆”而言,从纯粹的强势管理者到俯首热心服务者,这样的角色转变无疑需要更为深刻的思考与更为积极的心态。其实关爱的真谛在于真诚与尊重,关爱来源于法律,是一种国家福利,享受这种福利,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各级政府的义务,这里没有施舍,只有服务,公仆依托的是具有法定义务的政府机构,上访者是国家法律保护之下的社会公民,上访是一个可以因公仆关爱而改变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体,公仆却要具备一成不变的热忱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态。
■本报记者 宋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