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13日
头版
01

为了升腾的蘑菇云

□文/陈西林张明玉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四十周年。

四十年间,我国在有限次数的核试验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起了有效的核防御力量,在新中国历史上谱写下光辉篇章。作为参加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老兵,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业

核试验基地由试验场和生活区两部分组成。由于核武器杀伤力强大,核污染危害时间长,因此基地必须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几经勘察,历尽磨难,1959年3月,最终决定将核试验场选定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生活区定在马兰。

我们刚到基地时,住在距离马兰十多公里外一处叫作农场的地方。这里没有营房,住的都是地窖。所谓地窖就是在地下挖一个二米多深的大坑,一边或两边留上能并排睡十几个人或六、七个人的平台,铺上芨芨草就是床,中间低的地方是学习、开会、活动的地方,挖个斜坡到地面是门,上面棚上木棒铺层芦苇再抹一层泥就是屋顶。远看很难发现这就是房子,所以时不时的常有路过的牛光顾房顶,甚至从上面插下一、二条腿来。

那时部队吃的大部分都是粗粮。每顿饭就是两个拳头般大小的包谷面窝窝头;汤是白开水里放两勺酱油撒把盐;蔬菜基本上就是干萝卜和土豆,新鲜蔬菜很少见到。那些干萝卜不知什么年代晒出来的,白不呲啦的拿在手上没份量,摔在地上梆梆响,看上去和戈壁滩上日晒风蚀的干牛粪没什么两样。炊事班里有一口大缸长年累月泡着这种干萝卜。尽管看见它就倒胃口,可顿顿还是离不开。

洗衣服没有肥皂。战友们找来陕西人说的那种灰灰菜,说是这种植物含碱多,把它晒干,烧成灰,再用灰淋出来的水洗衣服,绿军装倒还罢了,白衬衣一洗都成“迷彩”服了。

做饭、取暖没有煤,一年四季烧的柴要自己到戈壁滩上去打、去挖。冬季寒风肆虐,许多战友脸冻烂,脚冻伤;夏季酷暑蚊虫咬,穿着单军装,背起几十斤重又扎又硌人的树枝枯根蹚过荆棘草丛都困难,哪还顾及驱赶扑头盖脸袭来的蚊子。这里的蚊子个大嘴长,隔着衣服能咬人,多到伸手就能抓一把。每次打柴归来,脖子、耳朵等暴露的地方甚至背上都常常被叮咬得红肿一层,又痒又痛很长时间消不下去。

戈壁滩上最缺水,所以盛水的木桶做得特别大。扁圆形的两个窄面之间的距离也有五、六十公分,一米多高,一个人在里面洗澡都没问题。水井离连队很远,是从地面挖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大坑,向下一直到能渗出水来的地方,水面周围留一圈供人打水用的平台,一条狭长的斜坡通到地面。两个人灌满一桶水,抬上地面就是一身大汗。

严格的军事训练

那个年代,军事训练的条件也很差。我们是无线电通信分队,业务训练的课堂也在地窖里,垒几个土墩子,架上床板当课桌,抄发报都在上面,坐的也是土墩子。晚上没有电灯,点着蜡烛坚持训练。通信兵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为了练出一身过硬本领,保证执行任务时接得通、联得上、发得出、收得回,同志们每天坚持业务训练都在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以上。 (下转四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