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牛”“慢牛”说
□文/马福林
中国有句俗话叫鞭打快牛,这话说得实在。
按理说,能干活的快牛是该受到褒奖的,但快牛反而常常要遭鞭打,着实有些不公平。多干了活的快牛为什么会挨鞭打呢?道理很简单,凡事都讲个效率,拉车、拉磨、犁地这些需要出效率的活儿哪个不需要快牛?快牛不但爱干活,而且既听话又舍得力气,谁个不喜欢?人人都想使用能出活儿的快牛,快牛的活儿必然越干越多。快牛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欲望却是无度的,快了还想更快,好了还想更好,于是,快牛挨鞭打便是自然的了。至于耍奸溜滑不听使唤不出活儿的慢牛,因其恶名在外,谁都不想与它沾边,只有实在找不到快牛的时候才勉强拿它凑个数。不干活或少干活,挨鞭打的机会自然也就少了,但挨刀子的机会却比快牛多得多,想想看,谁个愿意养个只吃草料不干活的懒牛呢。
人群中的“快牛”也是如此,人人都乐意与能出活儿的“快牛”共事,当头儿的更愿意使唤能出活儿的“快牛”,“快牛”喜欢千活儿,不等扬鞭自奋蹄,因为他出效率,便分派他更多的活儿。当“快牛”由于体力不支或其他原因不能按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或工作有纰漏的时候,挨批评也便是自然的了。活儿干得越多,出差错的机率就越高,挨鞭子的机会也就越多。那些善于投机钻营、耍奸溜滑、得过且过的“懒牛”,遇到棘手的事,生生地说个我干不了,谁也拿他没办法,挨鞭子的事哪轮得上他。这些人因为活儿少或不干活,就有充裕的时间动歪脑筋琢磨人,要么无事生非,要么给干活儿的人挑刺,或者传递小道消息,或者挑拨离间,专和干活儿的人过不去。活儿干得不多,工资奖金反倒一文不少,这种人在私有企业已经没了市场,国有企业里却大有人在,与其说是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倒不如说是计划经济孽生的怪胎。这种怪异的社会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快牛”虽然常遭到鞭打,干活多付出多甚至出力不讨好,却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锻炼了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有了较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示才能的机会,虽然苦难多多,却容易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表面上好象吃了亏,实际上等于为将来的成功预支了成本。那些善于投机钻营的“慢牛”,因为怕出力,干活少,必然失去许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从眼前看似乎沾了便宜,如果从长远看,吃亏的往往是他们,遇到企业减员,他们必然首当其冲,实质上与懒牛挨刀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人活在世上,总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才对。一个人如果总想着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时时事事只为自己打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