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25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快牛”“慢牛”说 禽流感与环境刍议 勿以“黄”小而为之 图片新闻 多给精神补“钙” “小女人”的套套 我的企业情结 青春在秦岭深处闪光 吃饭

当前版:第A4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4

吃饭

□文/刘三余

或称雄于世界的唐王朝,或积重难返的清朝末年,若要问哪样东西同样的不曾落后,而至今仍独步天下,无人媲美,那就是中国人的“吃”了。这里有一句林语堂“快意人生”的话,可以作为佐证,“住在英国的别墅,娶一个日本姑娘做老婆,找一个法国女郎做情人,再配一个中国人做厨师。”相沿几千年的国人的那句见面问候,更是反映了我们对“吃”的重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人何以对“吃”独有情钟,表现出特有的聪明与智慧呢?“站在人生边缘”上的林语堂先生,对此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吃饭有时象结婚,名义上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主权旁移,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吃饭”充当了一个载体,往风雅上靠,说吃饭是一种文化,大抵也是不错的。

比如说我们最重视的春节。岁末年初,一家人围桌而坐吃饺子,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真正“吃”的,就是家和万事兴的这个亲情气氛。至于权钱交易一掷千金的饭局,据说在一年时间能吃掉几个三峡工程,人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就有文人感慨说,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而今的酒池肉林中,怎么就产生不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呢?依我之见,把这些个酒囊饭袋和中国博大精深的食文化捆在一起,实在是一种辱没。

重视吃饭,对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来说,还有一条不可忽视理由:仓廪实而知礼节。原先我对先圣的话深信不移,但到了这几年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却又产生了疑惑。古代有伯牙叔齐宁可饿死不食周粟的美谈,现代有朱自清宁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面粉的佳话,这等反映民族气节的“不吃”,是否已经被人们淡忘了?作为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本不该象翻过的日历一样丢弃啊。

再回到斗升小民的饭桌上来。请与被请,人们大都乐此不疲。与西人习惯的AA制相比,西人注重的是市场规则,平等交往,而我们于此表达的则是遇事爱扎堆儿的集体无意识。事实上,喜欢吃“独(毒)食”的人,一般说来大都人际关系欠佳。无论是被请或吃请,大家也知道“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就图的是一个热闹,一个自家的“面子”。实话说,我对这种场合历来无甚兴趣,心上颇烦。吃饭不就是为了活着嘛,为一场热热闹闹的饭局无端地消耗掉二三个小时,就有吃饭是为了活着的粗俗之嫌。我的这种思维定势,想不到有一日居然被打破了——

那是战友曹小四以身殉职以后,我到英雄工作过的派出所和乘警队采访。那几天,许多民警流着眼泪向我讲述小四事迹的场景,一直让我心潮难平。时值盛夏,在招待所正当我梳理素材、整理提纲的时候,王学军等三个乘警不约而来。他们值乘刚下车,但一听到我要为小四写稿件的消息,就顾不上回家端直赶来,给我提供了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事毕,他们就提出要和我到饭馆“坐一坐”。我与他们三人是头次相识,不要说自己急着赶稿子,看看他们几个几天出乘没有换洗的汗渍渍的警服,也是于心不忍。口讷的王学军沉默下来,突然就红了眼圈象一个小孩那样眼泪吧嗒吧嗒往下直掉,哽咽道:“我们不是巴结你。我们是为了小四,请你一定要把他写好!”

这一顿不算高档的鱼头豆腐火锅,至今使我难以忘怀。它使我领悟到,吃饭之所以成为“生命中最人性的部分”,是因为这食中不但有世间的至情,还蕴含了人生的大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