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与环境刍议
□文/薛海春
非典刚刚过去,禽流感又迅猛袭来。从去年12月至今,仅韩国、日本、泰国、越南以及我国等亚洲各地发生的疫情,已使数百万只家禽染病死亡,也使数十人不幸丧生。这一传染性极强的疫情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科学家们认为,禽流感病毒来自鸟类,造成鸡瘟后便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威胁。而且这种威胁由来已久,只是这一现象往往被人类所忽视。
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曾发生过三次大的新型流感,其中191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不到一年时间,造成死亡的人数超过2000万,比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还要多。仅近年来暴发的主要禽流感也触目惊心。1997年我国香港发生禽流感,有12人感染病毒,其中6人死亡。1999年3月至11月英国伦巴第地区暴发禽流感,感染鸡群100%发病,3天之内死亡率达90%,直到2003年3月1300万只染病家禽被捕杀。2002年10月美国加州暴发禽流感,美国政府投入1500万美元资金和1500名防疫人员,仍未能有效控制,当年12月疫情扩散到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到2003年3月仅加州就销毁326万多只鸡。2003年4月荷兰发生禽流感,人类感染者达80多人,并出现了死亡病例。专家们论证,这种病毒很容易吸收其他病毒的遗传信息,再把病毒寄生于猪或其它家禽身上,这种病毒一但进入人体,就可能与人体内原有的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演变成人所不知、也无法抵御的一种新型病毒。
目前,人类还没有掌握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大量的捕杀感染或有可能感染病毒的家禽,同时采用大面积的环境消毒、隔离措施来防止其蔓延。专家们说,“鸟类、动物是病源体的一个库,而人却是自然环境的入侵者,病毒又是人体基因的入侵者”。不仅仅是禽流感,就是早已发生的艾滋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疯牛症病毒以及非典一类病毒等等,都首先来自动物。专家们提醒人们,现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其实隐含着种种弊端,甚至会给自身带来杀身之祸,人类需要谨防自然生态的报复。
谁都知道,鸟类、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鸟类的活动范围广,特别是候鸟还具有定期长距离迁飞的习性,一处的生存环境破坏了,只能向另一处适应的生存环境迁飞。这就存在受疫源侵染的可能,也存在传播疫病的潜在隐患。而人类若要享受自然,首先必须保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相协调。否则,在鸟类与动物绝灭时,遭到报复的也是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