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通胀压力加大央行可能加息
在多年的通货紧缩后,如今“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显得更为紧迫。前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密切关注”。种种迹象表明,央行“防患于未然”的预调措施也有望很快出台。
全年物价上涨会达到2.2%
据央行报告分析,2003年前8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持续小幅正增长,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同比增幅在12月已经高达3.2%。初步估算,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为2.2%。也就是说,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有关金融专家随后分析,按照全年物价2.2%的上涨率,实际意味着个人储户存人银行一年的定期存款,实际收益已经为负值。
据央行分析,如果价格传导顺畅,一段时间后生产价格的高增长就会最终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根据历史数据,投资品价格变化超前于消费品价格变化大致一年左右,投资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一般会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来;如果受最终消费需求的约束,就会形成某些行业或生产环节的能力过剩,最终导致通货紧缩和萧条。
一位专家向记者透露,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如果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指标)上涨达到3%,说明有很高的通胀风险;如果CPI上涨达到5%,一般认为通胀已经到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国通胀的迹象已经比较明显,现在关键是看央行是否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控。
今年有没有可能加息?
央行已在《报告》中放出信号要“防范于未然”,要监测现实的通货膨胀压力,更要对未来的通货膨胀做出预测。《中国日报》近日报道,科学院的首席经济学家袁钢明等三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如果未来几个月,消费价格指数和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央行很可能进行8年来的首次加息。
2004伊始,著名经济学家曹远征回顾了刚刚过去的2003年中国经济并展望2004。他说,中国经济短期是很乐观的,但要利用当前相对宽松的环境从容的考虑就业、三农、资本市场等深层次的问题,提高有效需求,振兴国内消费,利用高速增长的机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造一个平台和基础,只有这样才是有发展的,换句话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2004年进出口可能维持去年的速度,甚至可能更高一点。但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明年时间甚至更后时间的估计,中国会出现什么问题,投资进去全部要生成产值的,中国将来有没有人来消化掉这个产值,高速完了以后会是什么?现在问题的核心就变成有没有这种消费?需求在什么地方?曹远征认为统筹经济的核心就是将来的地区结构、收入结构和其他的结构全都在发生变化,要提高老百姓的消费,否则修了这么多路,没有车跑,弄了这么多工厂,生产的东西卖不掉,很可能就不是个过热的问题,很可能热过去就过冷,要从中国的有效需求提高的角度要进行考虑。因此,提高老百姓消费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一个收入的再分配的问题。比如说低保问题、三农问题、居民收入提高的问题等等可能是维持循环的很重要的基础。这是中国经济今年走出通缩以后的情况。
第二,根据中国过去的宏观周期,一般5年左右一个短周期,上涨2年到3年,如果从2002年开始,去年一年,应该在2004年的时候,05年的时候会有小幅的调整,但调整不会很大,这是从短期来看,从短期和长期结合看,就要看最终消费的是谁?这点非常重要。再靠投资这种东西提高当季的需求看来是虽然不能说是到头了,但是效益会下降的。
(据《新浪财经》晓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