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马燕日记创造世界爱心童话
□文·图/非可
3月20日,来自宁夏的少女马燕在沈阳翰林书店举行了场面隆重的中文版《马燕日记》签名售书活动。这本记录着中国西部少女为争取读书机会、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及她与生存环境的苦苦挣扎的书籍,去年率先在法国出版并译为多种文字很快风靡欧洲。
我想读书:在失学边缘挣扎的女孩感动着艰难的父母
1999年5月,连续几天的沙尘暴将宁夏同心县预望乡张家树村朦朦胧胧地淹没在一片天地相连的尘海中。这天早晨,一个身穿蓝格衣服的小女孩在拥挤的黄土沟壑之间的羊肠小道上顶着沙尘向前攀行。原来,这位名叫燕的12岁小女孩在为家里的一头小羊羔寻找嫩草。几天之前,她无法交上这一学期42元的学杂费。妈妈说:“马燕,不要再去上学了。”小女孩不答应,妈妈就哄她说:“家里实在没有钱了,爸爸在外打工,至今也没能邮回钱来。你就在家喂那头小羊羔吧,等把它喂肥了,卖了钱,你再去上学。”
从此,家里那头瘦瘦的小羊羔就成了小女孩读书的全部希望。她清楚:要想继续返校读书,就要把它喂大喂肥。这样,她放下书包,背起了那个打草的布袋。20几天后,小羊羔终于让这个小女孩喂得肥肥的了。这时一个满身膻味的羊羔贩子用13元钱换走了它。13元,还是不够学费。妈妈就说:“我去给你借。”几天后,马燕又高高兴兴地上学了。
可是,第二年的情况却变得更糟。爸爸去山西打工一年下来没有带回几元钱,因为包工头临发钱的时候突然卷款而逃。焦急之中,妈妈的胃病和抽风病更厉害了,有时甚至还呕血。这时,妈妈感到无力再让三个孩子同时读书,马燕辍学了。这天晚上,她在一张种植新品种大豆的说明书的背面就像平时写日记一样给母亲写下了一封信,那是“我想读书”——“……今天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家里却没有钱。我想上学。妈妈,我不想回家。我想一直呆在校园那该多好啊!马燕2000年5月2日。”
20多天后,学校的马老师找到马燕的母亲。马燕终于又回到了校园。但父母说:女儿读完小学最后一年,再也不去念书了。
女童“真话”日记感动外国记者
2001年4月,正是在马燕即将要读完小学的时候,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西部风情摄影展中,宁夏摄影家王征的作品引起了工人们的关注,他的几十件展出作品正是出自马燕所在的同心县预望乡。法国解放报驻北京的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为韩石)先生,在摄影展上决定去那里看一看农民的情况。这天下午,一行人走进的最后一个村子,正是马燕所在的张家树村。
头一天中午,村里干部对大家说:外国人来了,大家都要说好话。而这样又恰恰被刚从外面回来的马燕的妈妈白菊花听见,她很气愤,“都是假话!”因为,那么爱读书的女儿就剩下两个月的读书机会了,村里的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大都是小学都不能读完。这时,她回到屋里,翻出了曾让夫妻俩流泪的女儿的那封信和三本日记。她塞给韩石的助手说:“把这些给你们,都是我女儿写的,那才全是真话!”几天后,韩石回到了北京,助手首先翻译了一年前马燕在失学的时候给母亲写的那封信。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感到一个西部女孩那种对读书的渴望、对贫穷命运的无奈比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更直接……
“今天下午,马世萍的妈妈和她在我们家里,喊我们姐弟去上学,妈妈在我们俩临走前,对我们说:一定要把书读好,那(哪)怕我头苦白了,我也要工(供)着你们去上学,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一定工(供)养。我从妈妈的话里才知道妈妈一心为我们,把一切都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她自己的一切都可以放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2000年9月11日星期一。
“今天下午,放学回家吃饭的时候,我和弟弟去找妈妈,我俩到妈妈跟前的时候,妈妈正在看病,我俩要回学校去做作业。可是妈妈不让我们走,说是她把病看完了,给我俩买吃的。我们三个人一起到小市场上吃东西,妈妈没吃,我和弟弟在吃,我看到妈妈又渴又饿。我想妈妈为了我们的肚子和学业,可以挨饿,我一定要争气,考上大学,找上工作,让好好吃饱肚子。2000年9月13日
星期三。”
这些刚刚翻译出来的日记,给了韩石极大的震撼。2001年5月,韩石在助手何岩萍、摄影家王征的陪同下又重新返回到宁夏,在预望乡张家树村,他终于找到了马燕。
打开世界善良的眼睛:中国女孩日记创造了爱心童话
乡亲们和韩石簇拥在土炕上,听马燕讲着在学校的故事。她说:“原来父母说让我读完小学就行了,但我想继续读下去,因为我越来越知道了知识能改变我的状况和命运……”韩石通过助手何岩萍对她说:“你的日记非常感人,你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善良而坚强的中国女孩。我会帮助你把书继续读下去。”第二天临走的时候,韩石将1000元人民币交给了马燕的父母。他说:“马燕今后读书需要钱,请给我们写信。”
几个月后的2001年9月,马燕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预望乡中学。马燕是幸运的,因为有了那笔赞助,她成为这个村的第一位女中学生。
故事并没有结束。2002年6月,法国《解放报》两个重要版面刊发了由韩石撰写的中国女孩马燕的故事,同时还摘录了她十几篇的日记。就像感动韩石一样,许多读了这些日记的法国人深受感动。出乎韩石的意料,这篇报道在法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市民要求与他座谈,报社只好特意将他从北京请回来,安排了一次90多人的座谈会。在这种情况下,一笔笔爱心汇款从法国寄向了中国宁夏的马燕。两个月后,法国拉姆塞出版社找到了韩石:“我社准备将马燕所有的日记结集出版。”2003年2月,这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由韩石整理的《马燕日记》。这本书出版后,不仅在法国再次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法国学生都争购这本书。使它很快成为法兰西2002年度畅销书。很快,它的影响开始波及欧洲的多个国家。2003年初,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和日文,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关于这本书,瑞士的《时代日报》这样形容:“一个让人遐想的美丽童话故事。”法国人道报这样定位:“应该给所有不喜欢上学的孩子读这本书。”
在此期间,法国巴黎专门成立了一个“为了宁夏孩子协会”,马燕的许多伙伴都得到了资助或重返校园,到2004年3月,宁夏同心县预望乡已有100多个孩子得到了这个协会的资助。2004年1月,《马燕日记》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发行。
同月,法国教育部在一篇倡议中鼓励青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加入各种协会,支持各项伟大的事业”,并举出了中国马燕的故事,文中的小标题是:“马燕,14岁,拯救了自己,也是援救了别人”。
照片说明:马燕在沈阳翰林书店签名售书与沈阳小朋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