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想起焦裕禄
·郁文·
这几日见河南卫视播出纪念节目,今早电影频道放映故事片《焦裕禄》,方恍然记起5月14日是焦裕禄的忌日,这位影响了几代国人的英模,离开我们已垂40年矣。
上世纪90年代曾路过兰考,发现昔日贫瘠荒凉的黄河故道上早已梧桐遍野、阡陌相接,其景色不让八百里秦川专美,由此可见焦裕禄及其继任者与兰考人民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然而忆及焦裕禄,最令人感奋的却是他访贫问苦的那番情形。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年关时节,他走进“五保户”茅棚。老大爷有病在床,老大娘是个瞎子。在嘘寒问暖间,老人问他是谁?焦裕禄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没有作秀,没有高调,每每从通讯和电影上重温这个情节,我都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时代的传奇,这是一个时代的骄傲。
这一情节为何能令人怦然心动,穿越40年风云而历久弥珍,答案就在于这一传统精神正离我们远去。近年来发展经济涌现过孔繁森式的好干部,但也不能否认官德整体的滑坡。有的干部不要说奢求其成为“人民的儿子”,成克杰、胡长清之流已实实成为喝人民血肉的老爷;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已沦为“油水关系”。贫困地区百姓衣衫褴褛与官员宝马香车西装革履,公仆一掷万金与山区学子无钱念书,两相对照总令人有今夕何夕之感。
笔者并不衷情于“民粹主义”,苛求干群关系回到焦裕禄时代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但像焦裕禄那样要求官员成为“人民的儿子”的理想,绝对不会有错,某些官员动辄“越级”而上以百姓“父母官”自居,倒是应特别提防的。而且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不仅要靠官员自律,更需靠制度落实保证,靠全体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的政府及公仆们不敢懈怠,从而真正走出“其兴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