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16日
人物·读书
04

谁的文章好看

□山海夫

我曾读过《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这样一本书,是三个日本人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剖析。其中有个叫渡边秀方的,这样评价中国的文章:“他们的文章天下一品,一读这些奔放畅达的天才文章,便不能掩卷……”在一个外族人的眼里,原来我们的文章具有这么大的征服力。

在中国,从古到今,谁的文章好看,当然不是状元的文章。古时有一句最经典的文学评论叫“文章憎命达”,如果你照着这个论调去读文章,是不会错的。一个人命运多舛,都可以化作生命的感受,灵感的发觉,像死水激成活水,也就是司马迁笔下的那一类文章。我在半价书店里曾见过一本《八股文精选》,非常厚的一本书,不知是谁的创意出这本书,八股文里面会有好文章吗,读一篇和读一百篇没什么区别,好看的文章都在八股文之外。还是这位日本人,他也给点破了中国许多文章的弊病,那就是一定要和政治挂钩,“什么文章是经国之大业”、“文章不管世教,虽巧无益”,即使《诗经》这样的作品,也被弄成了补政敦风的政治上教育上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它帮助道德的修成之作、徒论政治得失之作、注释经书之作,比比皆是。文人文弱,无功名,所以都要鼓吹文章济世,这类的文章偏不好看。

中国过去有些所谓的风流才子文章,文采是一流的,但不是读者最佳选择。这就不同于《离骚》和《史记》了,命运把作者推到生命的浪头上颠簸,像晕船的人呕出黄水,那个滋味不是一般人能感受到的,这类文章好看。我想到明朝的那个李贽,大半生依附于他人,可偏偏又孤傲不羁,最终陷入牢狱。在狱中用剃刀割脉自杀,一时没杀死,在地上挣扎,狱卒问:“大和尚,疼吗?”他不答。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章天才就这样结束了。《焚书》《续焚书》,命运造就了李贽,造就了他的有棱有角的文章。

文章在汉,人称“班马”,不朽之作有《史记》和《汉书》。但读文章的人,又给了他们一个严格的划分。一个是个人修史,一个是奉旨修史,代表官方,后者的拘束性就大了,天才不能尽意发挥,好多话不能说,要板起面孔代表那个官方,所以就没有司马迁那样恣意的文章了。现在市场经济社会,有自由撰稿人,实际上自由撰稿人过去便有。比如明代,就有好多文人卖文为生。正是这些人,产生了大批的好文章。好多人落魄失意,穷困潦倒,像那个徐渭,留下的一字一句都是耐嚼的。流浪于秦淮河坊的张岱,山阴的王思任,乡野的陈继儒,一度辞官浪游的袁宏道,把文章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代有个曾国藩,道德文章全被他占了。其著作一版再版,在书店里积压。这样的朝廷命官,绝不会有好文章,卫道卫君,道貌岸然,性灵全无;战战兢兢,话不敢说,哪里会有什么好文章。如果再重复古人卫道之文,定不会有什么新意。中国古代有那么好看的文章,就是因为抒发了个人的性灵。肥马轻裘,御用文人偏不是文章的料,那位荒郊穷愁的曹雪芹反而无人可比。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