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由发言“三不准”引发的思考
魏俊兴
前不久,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到基层单位慰问职工,议程中有一项内容是召开职工座谈会。岂料,该单位领导事先竟对挑选的3名发言人提出“不准讲问题、不准提要求、不准超过10分钟”的“三不准”要求。
座谈会开始,发言情况可想而知。谁知,随着主持人一句“还有谁发言”的客套话,一位劳模、单位工会主席就环卫工人身体状况差、待遇不落实、环卫设备急需更新等问题一下子讲了20分钟。对她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发言,虽然戴市长很感兴趣认真听仔细记,可单位领导却显得很尴尬有意制止,被戴市长拒绝,并“请大家放开讲”。结果,先后有没“安排”的6人争相发了言。末了,戴市长在“感谢大家讲了这么多实话,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也表明了政府就有关问题进行解决的态度。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群众愿不愿意或敢不敢于说实情讲真话的因素,也有上级领导想不想了解实情和听真话的原因,更有当地当时是否营造了让群众讲真情说实话的环境和氛围。且后者尤其是单位和领导(含检查的上级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往往起主导或决定作用。想想看,如果没有会议主持人“还有谁发言”(尽管是客套话)的问话,特别是没有戴市长鼓励大家“请放开讲”的明确态度,想必那天参加座谈会的事先没“安排”的群众,是不敢贸然发言的。倘若如此,戴市长那天肯定听不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也不会知晓百姓的真情实话。那样的座谈会,还有多大实际意义?
可见,召开座谈会要求群众只报喜不报忧,“不准提问题,不准提要求”,无疑是有悖座谈之初衷的,说轻了是提“要求”单位的领导作风不实的表现,说重了或实际上就是弄虚作假欺上压下或迎奉讨好领导的表现。如此“不准”弊端多多,个中的负面效应早已凸现。让群众“放开讲”实情,说心里话,于领导于群众于工作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