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14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焦点话题 玫瑰与毒刺 时事点评 “纠错”需要“大勇气” 莫作朝开暮落花 给咱开张纳税凭证行不? 不要把弱势群体当作“出镜”道具 写在脸上的耻辱

当前版:第A2版:北国周末-焦点话题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焦点话题
02

不要把弱势群体当作“出镜”道具

·慎海雄·

记者最近看到的两则电视新闻,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一是某企业为贫困小学生赠送书包文具之类的东西,贫困家庭的孩子一个个上台从领导和老板那里接过馈赠物品,台下全体师生在鼓掌;二是某看守所为7名刑满释放人员举行出监仪式。电视镜头下,看守所所长递给他们3件礼物:一把印有“一路走好”字样的雨伞、一本《公民道德规范》和一份《浙江省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

应当承认,为贫困孩子送上一份爱心,为归正人员举办出监仪式之类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记者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此类好事就不能悄悄地做?设想一下: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众目睽睽下领取捐赠品,他的心理压力有多大?贫困的阴影在这样的活动中到底是加深还是淡薄了呢?

去年秋季开学时,某省拿出3000万元向76万名贫困中小学生发放免费教科书。张榜公示受助孩子名单的做法,引起广泛异议和贫困家庭的不满。原因就在于公示的做法伤害了许多困难家庭的尊严。同样,刑满释放人员作为自由人走上社会,就意味着与过去决裂,重新做人了。可看守所又通过电视镜头把他们的面孔“公示”了一遍,这对那些归正人员的心理难道就没有伤害?

曾经为我国夺得首枚残奥会金牌的残疾运动员平亚丽直到今天还在为300元救济款感到尴尬与痛心。她下岗那年的春节前夕,原本心怀感激前去领取救济金时,工作人员却把3张面值100元的现钞摊放在她手中,然后让记者不停地拍照。平亚丽说,当时让她感到受了“很大的刺伤”,因为自己居然被人拿来当作送“温暖”、送“爱心”、树“政绩”的道具!

古人尚有“不食嗟来之食”之说,为什么时下某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体谅不了弱势人群脆弱的生活环境和易受伤的心境呢?无非两个因素:一是某些企业单位“醉翁之意不在酒”,花费不多场面又大,借送温暖之机做免费广告。二是某些领导干部热衷于作秀。结果,送温暖也变味成了“形象工程”。

对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进行适度宣传是需要的,但涉及他人尊严时不能“一厢情愿”。这里,同样要提醒我们的媒体,在画面、图片、文字等处理上要有保护他人尊严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不要在无意中伤害他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