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俗大喜过春节
□文/张小失
中国民俗之最莫过于春节。万点朱红,一片俗气,就是春节的写照。这个俗气那么深地根植于中国人心中,早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爱我们民族的文化,我爱春节,我爱春节的漫天俗气。
古老的礼节在春节全面复苏。祭祖的庄重与严肃且不详谈,最可爱的是幼稚的娃娃们向长者叩头拜年,那娇嫩的模样洋溢生机。受拜的长者将小红包递给娃娃的时候,我感觉到那一笔渺小的金钱在此刻充满了真正的人情味,完全不是平时谈论的欲望与罪恶。春节将许多原本“庸俗”的事物化解成“民俗”,上升到情感与吉祥的层面,让我们坦然接受并欣赏。声声祝福、道好之词尽管空洞,却让我听见了老祖先们的心声,那是运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美好愿望,无论曾经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我们的祝福总是在春节来临之际准时诞生。我们的民族伴着这些祝福一路披荆斩棘,生生不息,老天爷或许也为此而欣慰。
古老的图案与文字在春节全面开花。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对联、红福字、财神爷、门神爷、胖娃娃、肥鲤鱼、牡丹、仙鹤……无处不在。我们心中的希望与爱,通过祖先留下的象征符号表达在门上、窗户上、厅堂上,如果置身乡村,你甚至会看到树枝、鸡笼、鸭舍、猪圈、谷仓——统统贴了红纸条。俗气于万点朱红里氤氲,喜庆在整个国土中漫漶。原本平常的景色,在春节的天空下,无不显得情感化、拟人化,一种博爱的精神无形中包围着我,令我安详,令我愉悦。现代社会的很多事物都在趋向简化、便捷,但我们祖先的图案与文字即使再复杂、再原始,也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美好内涵——它让我看见一种坚固的传统,一种拥有巨大凝聚力的“核”,只要这个民族在,这个“核”就在。这些图案与文字历数千年而弥新,一年一度轮回展现,那时,整个中华大地就像一幅荧幕,哗——古老的春节隆重上映!
崭新的中国人在春节喜气洋洋,“辞旧迎新”是春节永恒的主题,也是一大“俗”吧!但这四个汉字永远宽广豁达,满怀热情。中国人珍重历史,更注重未来,这种性格在春节辞旧迎新的爆竹声、祝福声中得以体现。除夕夜的欢声笑语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我们感谢过去一年的收获与付出,我们也有信心在新年里创造新的美好生活。一“辞”一“迎”,表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待岁月的务实态度,那是一种深深的敬重。
漫天俗气的春节使我心情激越,浮想联翩。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仍然像幼时那样盼望着春节的到来,因为我无法不喜欢那博大的俗气:亲切、祥和,鞭炮声里的山川显现着祖先的足迹,丝竹乐中的人群洋溢着新一代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