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两将军
薛海春
我所说的植树将军,一个是左宗棠;一个是冯玉祥。他们二人皆为行伍出身,所处时代又不同,可都热心植树造林。左宗棠在河西走廊留下“新栽杨柳三千里”的佳话,而冯玉祥爱树植树的故事更是誉满神州。
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率部挥师西征。但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即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很快,从平凉起,大军到哪儿,树就栽到哪儿。左宗棠率部至北疆转程时,沿途已是“千里陇原柳絮娜娜”。在凯旋返京途中,左宗棠虽树勋于国,建功于世,仍不忘以树来改变环境气候,当他行至酒泉,掀开轿帘观看时,见有几棵柳树树皮脱落以致枯死,便走下轿来仔细察看,发现有一头驴系在柳树上,驴子正在啃噬树皮,当即火冒三丈,命令侍卫将驴子牵到酒泉城内鼓楼下,然后击鼓集合军民、官兵前来听取训话。左宗棠站在鼓楼之上,下令将那头啃树的驴当众斩杀,并宣布:如再有人胆敢破坏柳树,一律“与驴同罪”,格杀勿论。从那以后,谁也不敢再伤一株柳树了,当地百姓还将左宗棠西征时所栽的树取名“左公柳”。
1915年7月13日,当时的民国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冯玉祥率领官兵身体力行,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树栽在那里,他说:“森林所在,又能变气侯,蓄雨水,御风灾,利卫生,故近日东西各国,关于种树皆极注意。”他对官兵训话或接见地方官员时,念念不忘号召栽树。他指示所辖管理各县行政事务的官员,“植树节日,各机关学校,须限制至少栽树若干,每旅可专择一山植满之。”他把“修道路,种树木”纳入《五原誓师碑文》,要求西北各县立碑仿效实行。镇守湖南常德时,他令官兵协助地方植树万株。驻军河南新乡时,还曾公布过“(军)马啃一树,杖责(马夫)二十,补栽十株”的罚约。冯玉祥两次隐居泰山,曾斥巨资购买东克洛、西克洛两座荒山,栽树300亩。他在徐州写的护林诗更是妇孺皆知,“老冯在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1917年、1924年他两次在天泰山养病时,经常带领官兵和当地农民一起垦荒栽树。慈善寺方丈请他写下“勤俭为宝”等楷书大字,镌刻在山坡的大处石上。他在《我的生活》一书中,对在南苑驻军时树的情景,曾这样详细描述:“我住在南苑,除勤练部队而外,仍按照我的本色,做些有益于地方的事情。其中最使我发生浓厚兴趣的就是栽种树木。将南苑隙地划成若干区,分配各营种树,所种树类不一”。他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设专人负责检查管理,植株行距要求整齐划一,树下无杂草。每个士兵要保活二至三棵树。孙连仲旅和宋哲元旅所栽树木的成活率最高,第二年就繁茂可观了。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中,回忆他在租房院里亲自种树的经过,“院中没有一棵树,迁入时已是四五月,大家以为不宜栽树了,我不管这一套,买来八棵槐树,栽了下去,结果七棵全活。”他总结说:“北京的六月天气,移栽六七尺高一二寸粗的大树,也照样能活。”
时光流逝,二位将军早已过去。但他们植树的故事,后人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