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孟子
望坡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到战国时出了一位杰出的传承人孟轲。孟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便作为国学,两千年间,在哲学上成了中国人的主流思想。孔子被尊为圣人,孟轲被尊为亚圣,后人亦不称其名而尊称孟子。孟子有《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母择邻的故事,也与孟子的大名一直流传了下来。相传宋代曾主文坛的欧阳修母亲去世,他扶柩归里时,沿途官员都有吊唁之文,皆冗长。有一官员,知欧阳修喜爱短小精炼文字,遂作悼词云:“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何,虽死何憾,尚飨!”果然得欧阳修青睐。这个孟轲是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有人便以此孟子而引出了另一个孟子来,作联曰:
杜诗汉名士,非唐朝杜甫之杜诗;
孟子吴淑姬,岂邹国孟轲之孟子。
上联联首的杜诗,系东汉光武年间的良臣,《后汉书》有传。下联联首的孟子,是吴国人,嫁与鲁昭公,因昭公与其同姓而通婚,所以春积传中不载孟子的姓。联中两杜诗,两孟子,而前指人名后指书名,同音同字,妙。又有人由此联再引出三个孟子来。联云:
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非男非女;
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邹孟子吴孟子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寺人孟子,是周朝人,寺人系官名,为宫廷内的近侍,他遭谗而受腐刑,愤而作《巷伯》诗,诗入《诗经·小雅》中。故曰“非男非女”,下联的周宣王指周天子姬静;齐宣王系战国时齐国国君田辟疆。于周天子而言,他属于臣。司马宣王就是三国时的司马懿,他是魏国大臣,齐王曹芳即位时,他和曹爽同受遗诏辅政,后来他发动改变,杀曹爽,代为丞相,执国政,曹芳大权旁落。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专权,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三国志》中作“司马宣王”。故曰司马懿是不君不臣。该联构思,极为奇巧。